文/梁树丽
听朱老师分享之前,我在思考一个概念“人体复原工程”,为什么人体复原用“工程”来定义呢?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人体通过特定的方法提升和调养气血能量,支持并顺应身体的自愈机制,从而恢复健康,达到“治本”的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为“人体复原工程”。
《人体复原工程》是中国台湾作家吴清忠的著作之一,是他在畅销书《人体使用手册》之后的续作,这本书延续了作者从整体观和能量角度解读人体健康的思路,进一步探讨了身体自我修复的原理和方法。
该书强调“气血能量”是人体健康、自愈能力和生命力的基础,大部分疾病和不适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气血能量不足或运行不畅,然而身体具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它就像一个精密的系统,天生具有自我诊断、自我修复和自我维护的能力,所以疾病的症状往往是身体正在进行修复工作的信号和过程。
朱老师在分享这本书之前,她先给我们做了一个健康诊断,分别从睡眠,饮食,喝水,排便,体温,出汗这六大健康标准给我们来了一个自测,我对照了一下标准,我发现自己身体目前属于“中医模范生”标准。
在朱老师分享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我读过的《你是你吃出来的》和《空腹力》这两本书,我发现此书中的核心内容和这两本书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甚至连作者的经历都类似,他们都是因为自身身体出现了问题,然后才可以做养生类的研究。
在朱老师的分享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的新知。比如我们身体缺的不是水而是津液,当我们感到口渴的时候,只喝水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吃水果,多喝粥,多吃芝麻,核桃,豆浆等等,这些都是补津液的食物。比如我们牙齿有问题不是牙齿的问题,我们要知道牙齿对应肾脏,牙痛与五脏六腑之火有对应关系,上四门牙为心火,下四门牙为肾火,右上齿为胃、肠火、右下齿为肺火,左上齿为胆火、左下齿为肝火,所以我们牙齿有问题的时候,要养肾脏才能走出“治标不治本”的误区。
朱老师是一个中医爱好者,她特别相信中医,她用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对比给我们再次强调中医的重要性,她开玩笑地把中医成为“大自然的馈赠”,把西医称之为“老鼠药”;中西医研究对象不一样,中医是研究活人,西医是解剖,研究死人;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中医是全面的,它研究的是整个人;中医是科学,西医是科技等等。
朱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解读这本书,她告诉我们去看西医可能不知道挂哪个科室,而中医不同,中医医生通过把脉就能告诉你哪里有了问题,这就是咱国家中医的优势。
她说我们平时我们的眼袋大,腿肿,结节,身体沉等等问题其实就是湿气重的缘故,湿寒的地方总是会生病菌或结实或疼痛,所以排寒气是非常重要的。
肥胖的根源是身体能量不足,无法将废物排出体外,只能暂时堆积(尤其是大肠),减肥的关键是提升气血能量,帮助身体排出垃圾。大多数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身体在气血不足状态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模式(如降低新陈代谢以节能),恢复健康需要养足气血,让身体有能量进行根本修复。衰老的本质是长期气血能量下降,导致身体修复速度跟不上损伤速度,养气血是延缓衰老的根本,所以健康 = 充足且畅通的气血能量 + 畅通的经络通道。
朱老师是非常相信中医的,她相信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她告诉我们中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顺应天时,顺应季节,顺应自然去养生,而她自己也是一直在用中医的理论养生,而且她的身体越来越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养生呢?
1.早睡早起:晚上9点到凌晨3点(尤其11点-1点胆经、1点-3点肝经运行)是身体最重要的造血和修复时间,务必睡眠,这是最核心的“养气血”方法之一。
2.敲胆经:按摩大腿外侧的胆经(四个穴位点),目的是刺激胆汁分泌(胆汁不足是肥胖和血脂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改善消化吸收,提升造血材料利用率,间接养气血。
3.按摩心包经:按摩手臂内侧的心包经,目的是疏通经络,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包积液(作者认为这是许多莫名不适和睡眠问题的根源),提升身体的泵血和代谢效率。
4.保持好心情:情绪(尤其是生气)会极大地消耗气血能量,阻碍修复。
5.健康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减轻肠胃负担。 吃“对的食物”:选择身体需要、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垃圾食品、过度加工食品以及身体不需要或难以处理的食物(如过冰、过辣、过油腻),保持肠胃清洁。
朱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提升了认知,我们每个人都有读懂自己的人体说明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科学养生。
虽然该书提供了一种健康养生的视角和方法论,书中方法主要在预防和亚健康调理层面作用更大,但对于严重的疾病,绝不能以此替代正规的医疗诊断和治疗。
所以我们读书要有辩证的思维,书中的理论我们要辩证看待,因为养生是一个个性化的存在,书中方法未必适用于所有人,尤其是健康养生类的书籍,我们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并重视正规医疗的建议。
感谢朱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谢小伙伴的参与,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