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通过 “平阴之役” 后一系列同盟条约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北方诸侯邦际关系,自鲁襄公二十一年起(前552)突然又被一场轩然大波搅浑,并且导致已经近乎平静的晋齐冲突和晋楚争霸两大轴线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当然如果没有这场劫难的爆发,消耗掉晋、齐、楚等主要大国间积累的负能量,也就不会有襄公二十七年(前546)的 “弥兵大会” 召开。
“栾盈之难” 从内因来看,本质上仍然是晋文公于 “城濮之战”(前632)前夕建立的 “被庐体制” 逐渐不适应晋国内部利益格局发展而被最终取代造成的;从外因而言则是齐、楚等大国始终无法接受晋国作为北方盟主地位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1、“被庐体制”
晋文公在 “被庐之蒐” 中任命的三军将、佐,将晋国的利益格局划分为三大部分:翼系旧公族、曲沃系 “武族” 以及异姓外族:
如表,在晋文公刚刚即位的时候,从重要性来看显然与其血缘关系最近的 “武族” 也即晋文公的叔伯辈占据主导地位,其流亡期间重点依赖的异姓异族凭借晋文公母系的舅舅们的关系位居其次,而血缘关系较远的翼系旧公族最次。
此后尽管晋国三军将、佐排序不断变化,但总体来说从某种程度上维系着这三个族群的利益平衡。到了 “平阴之役” 两年前的 “湛阪之役”(前555),这一格局演变为:
此战后不久栾黡去世,到了 “平阴之役” 时(前555)三军将、佐就调整为:
……荀偃、士匄以中军克京兹。乙酉,魏绛、栾盈以下军克邿。赵武、韩起以上军围卢,弗克……(左传.襄公十八年)
也即魏、栾两家调整了位置:
2、栾、魏之私
由于魏、栾两家两代人合作轮流统领下军,因此关系极为密切,正如《传》文所记载的:
……初,栾盈佐魏庄子于下军,献子私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由于此阶段异姓的中行氏、范氏、赵氏占据前三卿,而韩、魏等姬姓紧随其后,栾氏被压制在末尾。可见此时晋文公时候的 “被庐体制” 从大致形态上仍然勉强存在,只不过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异姓异族,而姬姓和公族处于下风,尤其是传统上比较强大出自 “武族” 的郤氏灭亡之后,典型的公族只剩下韩氏、栾氏。
“平阴之役” 后荀偃去世,到了 “澶渊之盟”(前553)时六卿进一步调整为:
注意此时从形式上三军再次复位到 “被庐体制” 上,中军由异姓主导,上军为曲沃系的姬姓主导,而下军则由翼系旧公族主导。但是从实质上晋国的利益格局早已大相径庭:首先赵、韩由于当年栾书主导的 “下宫之难” 而对栾氏持敌对态度;而范宣子由于 “迁延之役” 中栾黡曾经一度迫使范宣子之子士鞅流亡秦国而与栾氏结怨;之前曾经与栾氏父子相善的魏绛则被调离下军将而无法再保护年轻的栾盈;曾经与栾氏共谋杀害晋厉公的中行氏此时一方面由于荀偃之前的功绩和影响还在,另一方面由于荀吴年幼需要依附于范氏,而范宣子长期作为荀偃的副手也曾经在其弥留之际承诺将会继续扶持荀吴。
综上,对晋国政治版图的划分标准已经不再是能否继续维持三大主要族群的均衡,而是以不同家族的历史恩怨和同僚关系为基础的,此标志着所谓 “被庐体系” 濒于瓦解。由于此时魏绛已经离开下军,且预计在重病之中,而栾盈虽然被提升为下军之将,但是已然陷入空前的孤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