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甘棠花开啦
不怕这个班的学生成绩落后,就怕这个班的纪律差。
的确碰到一个棘手的学生班级是很消耗人的事。而解决上述问题,先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
一、过度关注学生负面表现
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这这学生的负面表现上,而忘了这节课的任务和班级大多数的孩子。
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仅让犯错的学生感到难堪,更让其他认真听讲的孩子也被负面情绪笼罩。
青春期的孩子最在意面子,当众的指责往往会激起逆反心理——哪怕知道自己错了,为了所谓的"尊严"也要硬撑到底。
其实更好的方式是"公开表扬,私下批评":如果情况没到影响课堂的地步,就先专注于讲课,课后找学生单独聊聊。
关注正面的,表扬做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培养班级积极向上的班风。
二、强硬对待,激化矛盾
咱们看到过前不久一些师生冲突的案例,事后想来,倘若当时双方都能退一步,老师先稳住情绪,课后再找个安静的地方沟通,或许就能避免许多遗憾。
在课堂上,可以递个眼神,轻敲桌子,给出充分的提示,而后根据情况解决。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至于激化矛盾。
我们虽然是老师,不一定每一次都要赢,要赢就赢人心。
如此看来,教育不是一场胜负较量,有时候"冷处理"反而能达到"热效果"。
三、越界关怀,伤害学生自尊
记得有个班级发生过偷盗事件,班主任通过监控锁定了嫌疑学生,一时心急就在教室里搜查了他的书包。
虽然老师的初衷是想查清真相,但这样的行为无疑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每个孩子都需要安全感,当老师用"为你好"的名义越界时,只会让他们紧闭心门。
遇到问题时,多一些耐心调查,少一些主观判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被尊重。
不说伤害学生自尊的话。当堂扔掉学生地作业本、书本,嘲笑学生笨……这些言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能会影响一生。
四、过分依赖家长,引发学生不满
不可否认,家校沟通很重要,但如果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家长,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如试着自己先走进学生的世界,问问他"最近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比起向家长告状,这份关怀或许更能打动他。
我的学生完不成作业,我首先问他们,是我们之间解决,还是邀请家长参与?
老师和同学之间能解决的,就不需要找家长。当然,并不代表一定不能找家长,要看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