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这篇故事写得非常家常,写的是农村来的父母去看望即将生产的儿媳妇,因观念不同产生的一系列摩擦。
从始至终,我都能看到老两口的隐忍和退让。如题目所言,儿媳妇的观念和他们的观念一直相悖,虽然算不上忤逆他们,但是处处都是疏远。作为公婆,他们尽心了,作为父母,他们尽力了。儿子的态度也很令人称赞,但毕竟是两个家庭了,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自己的家庭上,看似对媳妇百依百顺,其实是为了家庭和睦。对于父母,他也没有亏欠,虽然没有让他们跟自己住在一起,好歹给租了个体面点的房子,还不动声色地托人照顾着,就是端阳夫妻。可以说这个儿子,里子面子都有了。
只是作为父母的老段和老庞,还是没有从一家人里彻底脱离出来。儿子成家了,按照农村的说法,没有分家就是一家人。但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结婚了,就是两家人了。原生家庭要为小家庭让步了,老段老庞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也是传统观念带来的局限,因此他们难以接受现实,只能隐忍,最后忍到生病。
老段儿子媳妇也很真实,城里人嘛,疏远公婆可以理解,她也很尊重他们,只是成长环境不一样,她也尽力在维持关系。比如,老段老庞去医院陪护文小米,没有照常去她们的小家里时,她会急得给丈夫打电话。说明她心里是有公婆的,只是真的说不上话。
孩子不喂母乳,请保姆,在老段老庞看来,都是不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传统就是孩子都是母亲奶大的,吃奶粉,也就是牛奶制作成的,她不理解,认为人怎么去吃牲畜的奶,自古以来婆婆照顾媳妇坐月子时天经地义,可是儿子媳妇不愿意自己人照顾,反而更放心一个保姆,也就是外人来照顾。本来老两口带来的鸡是给儿子媳妇吃的,没成想人家不领情,从不吃鸡。最后只能把鸡给照顾他们的端阳媳妇吃了,明明是自己的儿媳妇,跟自己不亲,反而是跟自己乜有关系的端阳夫妻跟自己亲近,这些倒反天罡的现象,呼应了名字“逆时针”的。
再来说这篇文章的语言,首先就是干净利索,一语道破。比如开头描写火车站和老段夫妇:周围的人都坐着或蹲着,段总的父母站在电子大屏幕底下,显得很高。一句话把老段夫妇和火车站的情景凸显出来,信息量可以脑补很多。还有老段看完新闻发表看法那句话,很经典,他说:地方小就是没办法,一把火都扛不住。虽然这话类似一句玩笑话,但细细品味,跟后面的故事也有一些关联。地方小,可以指人的渺小,人生的短暂,人老了就一点事情都扛不住,暗指老段后来中风偏瘫,首尾呼应。
再有就是,语言紧扣主题,过度很自然。比如,在说够哪里,老段说:“那也不能往耗子方向进化啊,”老段十分不理解,半天了又嘟囔一句,“长变样了你说。”这样简单的句子又一次点题,但是点得不动声色,又令人醍醐灌顶,借狗的品种或者说外形来暗指人背离传统,越过越回去了,明明是社会在进步,怎么人反而退化了。观念不同,冲击出来的疑惑和不解,细细品味有些心酸。其实不是老段不理解,他只是一是无所适从。
最后,这篇文章明暗交替,很有韵味。紧扣主题,用端阳夫妻亲近老段夫妇,老段媳妇疏远老段夫妇作为明线来扣题,再用老段的所见所谓,比如孩子不吃母乳,吃奶粉;狗长得像耗子,老段夫妻倒退着在鹅卵石上走路等来暗喻主题。写作手法很老道成熟,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值得推敲地方,比如老段最后到底怎么样了?治好病到底有没有回家呢?我想千人千面,换做是我,我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