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李老师带大家学习新书《孩子,挑战》,先回顾,再学习新内容。
一、回顾旧知与学习新知
1、李老师回顾昨天最后一个连麦和他的个案。
身心程序的重构 , 走出舒适区,进入挑战区, 建立新的平衡。
2、不管男孩女孩,父母都应该好好爱孩子,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否则对孩子会有伤害。
我们没有资格同情逝去的亲人,而是尊重他们、敬畏生命。
有时我们会用生病的方式来换取家人的爱。
3、家长替孩子掩饰,对孩子的要求不断妥协,就会让孩子没有界限感。
不要强迫孩子顺从,用激发鼓励的方式去做。
4、今天很多家长丧失了教育孩子的能力,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
很多大人没有平等认识。平等是从骨子里尊重孩子。
其实很多孩子的智慧超过家长,孩子的学习能力也比家长强,对时代的变化比家长敏感得多。
5、家庭要有规则,家长要尊重规则。
放纵不等于自由,混乱不等于民主。
自由必须与规则相伴,没有规则自由就没有意义。
自由中包含着责任,遵守规则才有自由。
孩子不应该享受所有自由的权利,家长承担所有的责任。过分的自由会给孩子带来严重后果。
清晰的界限感会给人带来安全感,无所适从让人没有方向。
二、答疑
1、女儿初三,老说不想上学,总说累、烦,马上要考试很焦虑,吃不下饭流鼻血,不想写作业,不想上体育课。给找咨询师,女儿不愿意去,妈妈自己去做过2次咨询。
李老师和妈妈模拟母女沟通,让妈妈赶快找个家庭教育指导师课程去学习。和女儿沟通都在说事,都是行为层面的,没有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孩子的内心需要。
又问妈妈和老公关系好吗?妈妈说不好,分房状态,自己和女儿睡一个屋。以前挑剔老公,看不顺眼。
再问妈妈和自己父亲关系好吗?父母关系好吗?妈妈说父母关系不太好,母亲爱唠叨,爸爸脾气大。自己和母亲站在一边,总觉得父亲做得不好。
李老师:妈妈在家庭结成同盟,不能接受父亲,缺少灵活性,内心不柔软,对女儿也不能很好的接纳。时间长了女性器官可能会出问题。妈妈说前两年体检有点小问题,失眠过,两边嘴角有问题。
李老师引导妈妈和父母对话:接受父母,放下改变父母的念头,珍惜父母的爱好好生活,经营好自己的小家。
妈妈说轻松一点了,感觉身上发热。李老师让妈妈拍拍脸,放轻松,用心感受父母、老公和孩子,更好的接纳他们。
妈妈说已经连过一次麦,这次连麦她看起来面相很愁苦,焦虑、不开心,和老公关系不好,女儿又不让她省心,一肚子心事,有这样的面相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老师说的很对,妈妈需要继续学习,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有了感受才能更好的理解父母、老公和孩子。祝福妈妈!
2、二宝妈妈说老大出生时听力不好,佩戴人工耳蜗后有了改善,明年孩子要上小学,自己有时情绪控制不好,对大宝发脾气,怎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李老师说:有情绪很正常,不要自责,听了几个月直播,已经做得很好了。
建议妈妈去网上看看那个考上清华博士的江同学,她没有听力、靠唇语和人沟通。放下对孩子的愧疚,继续学习,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3、7岁半二宝上课不专注,做事有点拖延,怎么办?
李老师说:给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氛围,多鼓励肯定孩子的正面行为,建立容错机制,不要负面强化孩子不好的行为,学会欣赏孩子,也要欣赏老公。
妈妈有个微表情被李老师捕捉到了,问了妈妈原生家庭情况。妈妈说10岁时母亲走了,还有一个弟弟,当时没有去送妈妈。
李老师说妈妈还没有长大,还停留在10岁孩子的状态,说话都很无力,要帮妈妈做些事,引导妈妈和离世的母亲对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带着母亲的爱不断长大,珍惜生命,把母亲没有活出的的人生活出来,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好好爱孩子和老公。李老师请妈妈找个地方跪一分钟,等她回来继续。
妈妈说释放了很多,轻松了很多,感觉身上很热,要更坚强,给自己加油。李老师说让妈妈再放松一点,有资格笑,笑起来更美。
这位妈妈长得很漂亮,但脸部有点紧绷、没有笑容,直到最后李老师让她笑一笑时才有了一点笑容。小时候妈妈去世的哀伤深深藏在她心里,在李老师引导下,妈妈得以很好的释放掉那份积压已久的情绪,我看到妈妈接连喘了好几口大气,一吐为快。
最近李老师常在关键时刻放些音乐,很容易调动大家的情绪,引起共鸣。今早放了一首老歌《酒干倘卖无》,直播间里很多人留言说感动哭了,我也有泪目的感觉,相信妈妈跪在地上那一分钟,一定也在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