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老师这节课以《西游记》为纲,以聊悟空为纬,给我们呈现了一节精彩的名著导读课,也让我明晰了名著导读课应该怎么上。
这节课,殷老师以聊为主。四次的聊,展现了立体的悟空形象。
一聊,悟空的名字。
上课伊始,殷老师以学生耳熟能详的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引入,激活学生内部印象。同时,殷老师出示孙悟空的多个名字:石猴、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悟空的多面性得到初步展现。
二聊,悟空的金箍棒
殷老师引导学生读原著第三回,边读边勾画思考金箍棒有哪些秘密?孙悟空闹龙宫,出了金箍棒他还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反馈时从金箍棒的来历、样子、神奇之处、厉害之处进行交流,从而引出阅读《西游记》的第一个方法:巧读回目,再通过朗读回目,发现回目的第一个特点:对仗工整。
三聊,悟空的师傅及七十二变
殷老师引导学生读原著第二回,引导学生关注孙悟空的师傅是谁?孙悟空是怎么学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学生短暂交流后播放视频,再度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真是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吗?通过交流,学生发现七十二变会露馅的二个原因。透过阅读,学生发现名著有趣就有趣在情节,更有趣在背后的秘密。从而引出阅读的第二个方法:巧品细节。
殷老师又让学生阅读菩提祖师是怎么教会孙悟空筋斗云的相关文段,引出回目的第二个特点:包含寓意。
四聊,悟空大闹天宫
孙悟空接下来还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学生读四至六回的回目,学生看着回目猜讲哪些内容?从而引出回目的第三个特点:概括内容
接下来,殷老师让学生阅读第七回,边读边勾画。透过巧读回目:说说这一回讲了什么事?通过细品情节,哪些发现想与大家分享?同时追问:你怎么看待悟空大闹天宫的?悟空吃的是什么?喝的是什么?如来有何用意?
学生就在这四次的聊中,初步厘清了悟空西天取经前的内容及悟空的形象。
最后,殷老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推荐阅读整本书。
纵观这节课,殷老师以视频为引入,透过聊的方式,学生初步了解了《西游记》前七回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做到了以读为主。同时,由扶到放,前面三次的聊引出巧读回目、细品情节的阅读方法,第四次的聊,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
我也在思考,这节课是名著导读课,那么更多的应该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而这一节课以聊为主,更像是读中交流课。导读课上,教师是否需要引导学生制定后期的阅读计划,让整本书阅读贯穿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呢?只有这样,整本书阅读才不会在经历导读课之后真实地学生的学习中发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