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阅读生根,赏繁花盛景
——《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指导全过程
河南 张志华
一、书籍简介
《十万个为什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是苏联作家米·伊林。这本书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如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变硬等。它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读者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读者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知识,是一本科普经典读物,有助于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索精神。
二、阅读目标
A. 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或解决问题目标: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用科学的眼光解释周围现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面对实际问题时的科学思维。
B. 本书能综合运用哪些阅读策略和阅读方法:
预测与验证:根据标题预测内容,阅读后验证预测。
提问与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在书中寻找答案。
归纳总结:每章节结束后,总结关键知识点。
C. 本书应该关注哪些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整体把握书的结构和主题,理解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局部深入分析每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注意科学原理的阐述。对比不同章节中的科学现象,寻找共通点和差异。
D. 在写作、展示、研讨与交流等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习惯、表现等:
在实践中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尝试撰写科普小文章,模仿书中的问答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制作科学小实验视频或海报。
E. 其它自己认为合适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阅读计划和评价
• 阅读时间:本次阅读计划为期四周,每周安排 3 - 4 课时的阅读时间。第一周每天安排 1 课时,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初步了解书籍内容;第二周和第三周每周安排 3 课时,其中 2 课时用于深入阅读和实践活动,1 课时用于小组讨论和总结;第四周安排 4 课时,用于复习、拓展阅读以及最终的评价。
• 阅读方式:
• 自主阅读:学生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自行阅读《十万个为什么》。鼓励学生边读边做简单的笔记,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答案。
• 小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小组内成员可以共同阅读某些章节,然后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 阅读活动:
• 第一周:知识寻宝(自主阅读为主):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寻找书中最令自己惊讶或有趣的三个知识点,并记录下来。在本周末的阅读课上,每个学生有 2 - 3 分钟时间向全班分享自己找到的知识点。
• 第二周:问题大讨论(小组阅读与讨论):讨论问题包括根据书中内容,讨论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如彩虹的形成、四季更替的原因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选择书中一个科学领域(如物理、化学、生物等),讨论该领域的发展对现代科技的重要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深入探讨。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向全班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
• 第三周:科普小作文(书面表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十万个为什么》中读到的内容,选择一个科学主题,写一篇 300 - 500 字的科普小作文。作文要包括对该科学主题的介绍、原理的解释以及该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本周末的阅读课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换作文进行阅读,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展示。在此处,读写结合点在于模仿书中的写作风格与结构进行创作。标注说明:通过阅读书中对各种科学现象的介绍方式,学生学习如何清晰、简洁地阐述一个科学主题,包括提出问题、解释原理和说明应用,从而提升自己的科普写作能力。
• 第四周:知识竞赛与拓展(复习与拓展阅读):知识竞赛内容包括准备一些与《十万个为什么》内容相关的问题,涵盖书中各个科学领域。问题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竞赛,通过必答题、抢答题等环节,激发学生对书中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拓展阅读推荐向学生推荐其他类似的科普读物,如《昆虫记》《时间简史》等,并简单介绍这些书籍的特点和阅读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