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到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相信你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刷牙时想着跑步,跑步时想着洗澡,洗澡时想着吃饭,吃饭时想着工作,工作时想着下班,下班后想着休息,休息时思绪飘飞……
这种场景太常见了,以至于我们还沾沾自喜,认为是提前意识,没什么大不了,其实这些“身体做着A,脑袋里想着B”的场景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开小差,即分心。把身体的行动,和身体的感受割裂开来。你会说:“不就是身心分离嘛!对我没啥影响!”殊不知,这些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
“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因为情绪总是滞后于行为,所以人们做事时进入状态往往很慢,需要情绪过渡。那我们如何才能身心合一呢?
收回感受,回归当下!让感受回归行动!
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在家庭教育上也同样如此,在孩子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做其他事破坏他的专注力,让他专注与一件事。
注:本文部分来自《认知觉醒》,强烈推荐大家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