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曾经文介绍过的,在鲁主动攻莒的“郠之役”(昭十、前532)后晋国甚至主动发起规模惊人的“平丘之会”(昭十三、前529)以炫耀武力,从侧面证明了鲁国此役确实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晋国开始对鲁国的军事实力增长感到担忧而刻意出面弹压。
不过郠地在各种资料中却并没有得到详细记载,现代公开的网络资料上一般咸以为在今沂水县境,如果结合此前鲁国在东线取得的一系列战果:
如图,如果郠邑确实在今沂水县境,那么此役相当于鲁国自攻占郓、牟娄等地之后继续向北发展胜利,深入发展到齐、杞、莒交界地区。
那么这种假设可能性如何呢?我们首先要看看“郠之役”(昭十、前532)之前发生的两件事情:
……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三月……叔孙婼如齐莅盟……(春秋.昭公七年)
此为继上一年(昭六、前533)季孙宿如晋“拜莒田”后,在晋国的干预下齐、鲁之间正式媾和,于是鲁派介卿叔孙婼前往齐国完成结盟。这一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也即趁鲁昭公和仲孙貜前往楚国参与“落章华之台”期间,晋国在季孙宿配合之下强行将鲁国北境的成邑割让给杞国。那么齐、鲁媾和则可以看做是为了配合成邑之割而安排给鲁国的一层额外保障,以减轻其对于方强邻的担心。同时齐国开始深度介入北燕内政,暂时无力分心南下鲁国,所以也就顺水推舟地促成了这次结盟:
……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齐求之也。癸巳,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左传.昭公七年)
杜预在注解《传》文时将“暨齐平”误解为齐与燕平,则是其不认真结合上下文阅读的结果。因为燕人请求和解是在齐师“次于虢”之后,因此断不可能是齐人主动向燕人求成,这里本意应该是针对叔孙婼在三月赴齐莅盟一事而言的。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齐、鲁、杞在晋国的主导之下进行了土地和外交关系的一系列调整以稳定疆界,则鲁在与齐的协商过程中应该已经互相就东线势力范围划分达成一致。由于齐国此后不断向东南方向挤压莒国的势力,因此鲁国断不可能在此背景下继续北上深入三国交界之处自找麻烦,那么郠就不太可能在这个方向了。
那么我们换一个思路,看看鲁国后世在另一个方向上的进展:
……二年春,王二月,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伐邾,取漷东田及沂西田…..(春秋.哀公二年)
……二年春,伐邾,将伐绞。邾人爱其土,故赂以漷、沂之田而受盟……(左传.哀公二年)
可见后世鲁国扩张方向仍然主要在南方的邾国以及东南方向的沂水流域。自取得部分原为邾人控制的沂西之田后,鲁国随即在次年(哀三、前492)于沂水之东岸筑启阳城:
……五月……季孙斯、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左传.哀公三年)
启阳即今临沂市河东区,而邾人所赂之沂西田在今临沂市兰山区,则此前鲁国想必已经陆续攻占了临沂西北方向祊河流域原属于莒国诸地,因此鲁国在昭公、定公之世主要的攻略方向应该在东南方向,而郠邑更有可能也在这个区域内:
如图,鲁国到哀公初年已经完全占据了沂水、祊水交汇的广阔平原,且连邾国甚至在这一期间都已经获得了“沂西之田”,说明莒国势力最迟在鲁昭公后期至鲁定公年间已经退出今临沂一带,那么鲁国应该最迟在昭公年间已经开始陆续攻占这一区域。而郠邑也当在今临沂西北方向的祊河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