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去年的共读是“唤醒”,那么此次的重温就是“根植”。
初读王绪溢博士《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内心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坚信”、“心法”、“转型”。坚信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美好,牢记“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的教学心法,将我们的课堂依托信息技术由教师中心转型为“以生为本”的课堂,最终抵达“学生中心”的理想课堂。跟着陈蕾老师共读这本书,唤醒了我改变课堂的意识,陈蕾老师在共读中列举的课堂实例让我觉得依托信息技术呈现的好课堂就在身边,并坚信我也可以。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再次共读,有了更多的思考。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设计好课堂活动,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与互动,利用好学生的现场生成,打造真正的生本课堂。这种意识已经根植于心。我们知道能真实反映学生思考的生成性资源才是课堂上的好教材。实践以后,思考更多的是怎样做的问题了。怎样创造好教材呢?没有老师设计的好问题、好任务,学生能生成和创造出好教材吗?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不再是PPT上的内容够不够全面,而是什么样的问题才是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好问题,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加以呈现,根据数据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合适……
麻吉星教学系统中的小功能体现出大智慧,“个人抢权”与“随机挑人”是使课堂活动变得更有参与感的教学手段。实践中证明,组合运用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特别是小组合作中,利用小组挑人功能进行小组汇报,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不确定性促进了每一位小组成员的主动参与、倾听思考与成果优化。如果在小组互助中,先固定组内编号,发布任务后,利用小组挑人的方式挑选小组成员代表小组进行PK,组内的互助更有实效了,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补差的问题。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收获真知。实践-反思-精进-提升,通往“学生中心”理想课堂的路上,我们一起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