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适合不如会磨合》
有一段时间,跟闺蜜们一起聊天总会聊到夫妻相处的话题,我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结婚过日子就像开一辆新车,需要磨合,而且要想把车磨合好,一开始都是低档小油门慢慢来。你会发现,舍得花时间去磨合,车一定养的好,耐用,问题少。
我觉得这种说法也特别适用于亲子相处。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父母非常疼爱孩子但孩子却与父母关系紧张的情况。很多家长会说:“我疼人家,人家不领情啊,跟咱不亲。”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你的爱有没有被孩子感受到。意大利天主教的一位神父曾经说过:“只有爱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爱才行。”
爱是需要沟通和共鸣的。今天的讲座中王老师讲自己的亲身体验时也提到了这一点。我认为“沟”是行动,“通”才是结果。“沟”而没“通”,继续用功。只有这样,爱才会像春风一样温暖孩子的心灵。
那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呢?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认可孩子的性格。即使你希望孩子做出一些改变,也要首先尊重他们的性格,他感到自己是被父母尊重的,他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尊重、信任是教育的前提。我们可以体验一下:如果一个人对我们不尊重也不信任,他去教育我们,我们会不会愿意接受他的教育?是的,我们一定不愿意听他的。
那我们与孩子互动中,一定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不过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因为那是自己的孩子而忽略了对他们人格的尊重。我们常常打着“关心孩子,为了孩子”的旗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多数家长还有“应该”的心态,总在想方设法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却从没想过“我的孩子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
孩子的人格是一出生就确定的,是稳固的、独特的。本质上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有的家长的教育方法恰好适合自己孩子的那种类型,亲子教育就会显得顺风顺水,得心应手;而有的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格类型,拿他人的教育方式往自个孩子身上套却往往一地鸡毛,如果父母能够清楚自己孩子的性格类型并据此因材施教,孩子的人格就会向着健康状态良性发展,否则,就会让孩子受到伤害,就会让他们关闭自己的情感沟通渠道并建立起各种防御反应。
成长自己而不试图去改变孩子,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同,承认世界上没有完全匹配的性格类型,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认识问题,选取适合的方式学会与孩子磨合,找到合适的相处之道,幸福自己也快乐孩子。
我突然开窍也是源于看到“猪往前拱地,鸡往后刨食”的现象。而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感恩生活,感恩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