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第二章第二节
读.思.行
在本节帕尔默发出了一系列的灵魂拷问,让我振聋发聩。
1、众口一词的抱怨:学生问题完全归咎于某种社会弊病:双亲缺失、家人疏散,百孔千疮的公立教育?平庸媚俗的电视节目与大众文化等,他们是造成学生心态与生活日渐低迷的全部罪魁祸首吗?
2、固执的认为今日的学生就是远远不如自己那一代,难道仅是社会变化导致学生的急剧沉沦吗?或许是遗传基因在过去的25年中发生了严重退化?
3、都说医生专业,医生会把重病患者拒之门外只治疗轻症患者?同样,作为老师只有教好学生,生源好才显示自己专业强?
综上,恐怕揭露了一个现实:把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归之于远离我们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互交汇的地方,恐怕是从业者惯常的自卫手段罢!
其实,医生治病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诊断学生有何“病情”,比先去决定对学生“治病”要重要的多。我们虽然没有医院的“大会诊”,但是凭经验,凭偏好来确定“治疗”方案,岂不是危险?如若不能了解学生内情,不能了解学生内心的恐惧和经历,就开方治病,很容易得出“病人”处于脑死亡状况,既然我们设想学生处于这样一种状况,就会实施无需他们用脑的教学。将资料一点点地输进学生的血管,用轮椅推着他们昏睡的躯体去接触到一个又一个信息源,让他们从中吸取足以苟延残喘的智力营养,奄奄一息直到毕业。
但是,帕尔默说你看这群“脑死亡”的学生在走廊上就是谈笑风生的年轻人啊!他们在课堂昏迷症恐怕是课堂环境造成的吧?学生换个地方可能就起死回生了吧?
因此,我应该设身处地地探查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再文过饰非地推卸我们造成学生困境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带来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帕尔默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教室里看上去沉默和阴郁的学生并不是“脑死亡”,而是因为充满了恐惧,作为老师,必须看清楚并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实情为观照。
说易行难,但会先苦后甜。明白学生和自己内心的恐惧,在教学中不再自私地、不准确地去误判学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期待帕尔默暗示的后文的方法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