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不离本行,读书能想到做人。种树可以和教育联系起来,这是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像极了《教育:创造无限可能》培养了13个博士的王淑贞的15字“教子经"——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教师尊重教育规律,家长教育从育人品格方面着手,形成教育合力。为孩子的成长全方位护航。
其本欲舒——让树根舒展,让孩子们在大空间里生长。
树根的成长环境,不在于学校的占地规模是否足够大,在学校的操场上是否有自由奔跑的青春律动。不在于家中房子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在饭点儿能飘出出幸福、温暖的笑声。
一棵树的树根能够伸展,能够汲取更多的养分,树干就能粗壮。
一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自如、丰富多样,人就有舒适感、幸福感并且充满创意。
我们经常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掌控,经常见进入了小学校门的孩子脸上挂着疲惫的目光和眼神。随着双减的落地实施,放学后的自由时间多了一些。
放学回家的路上多了欢声笑语,嬉戏打闹的孩子。当然更多的是家长接送的不方便,一些孩子上了延时课,开发了综合的社会实践课程。
希望孩子们能像李大钊给孩子说的那样,”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投入地玩儿,释放了无处安放的自由时间,放空了烦恼。投入专注地学习、思考问题。
尤其见到一些15岁左右的学生在课堂上抖腿,头有节奏地往前点,揪头发,转笔的时候,内心都有非常多的想要去提醒他们的冲动。
其培欲平——培土要平匀,不能过紧或太松。
给树培土相当于给人立规矩,应当松紧适宜。
教育学生要注意原则,表扬和批评的度。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制定规则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标准,在实际中根据不同的孩子的特点,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多鼓励的就狠狠地表扬。
经常见到“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确实如此,孩子每一个进步都值得我们肯定,孩子身上出现的小动作也值得我们在培育树木过程总进行修建侧枝分叉的适当点拨。
其土欲故——树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于洁老师在文章中提到《傅雷家书》的过程,傅聪20岁出国深造,父母之爱子的叮咛和殷切希望。傅雷所言,“不是空唠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就算傅聪身在异国他乡,他扎根的土依然是家,是父母,是亲情。
读那本书的时候,经常见到爸爸妈妈交代一些为人处世的细节,买唱片还有需要的衣服都是父母从国内可靠的渠道买好邮寄过去。确实传递的是一份父母的爱意和拳拳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中学时候,每次回家就像是进了加油站一般。不在于吃了一顿大餐还是做了什么事情,家人的几句闲聊,都是关心和爱意的力量。能鼓励自己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安心学习。每当情绪上低落的时候都格外想家,果然就是亲情的力量。
叶落归根,大概也是对故土的一份眷恋。
再次念起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其筑欲密——捣土要结实,用脚踏实。
人的根基一定要稳。
我们用什么捣土使其结实?是阅读充满正能量的作品以及教师本人三观正确的言传身教。
根深才能叶茂,立德才能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