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时差,侯老师关于精神分析流派的直播答疑不能参加,还是看的回放。
最开始侯老师就说了,学习心理学就要不断的浸泡,通过不断学习/督导的长期过程,慢慢内化为自身的理论。这个特别能感同身受,因为扎根工程学了大半年了,在此之前还自考了心理学相关证书,但感觉自己还不算入门。这门学科真的太庞大了,这辈子估计也不能全学得过来。因此不如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流派。我本来还挺迷茫,但最近很喜欢荣格,尤其是被他的一些名言而感动、认同。
接着,侯老师还提到了依恋关系,主要是妈妈与孩子的关系。不同的妈妈会塑造不同的孩子,即使很小的差别或对孩子的回应,也会带给孩子不同的依恋关系。我特别同感,尤其是作为俩娃妈妈,一直困扰于姐姐对妹妹的“敌对”情绪,因为我对她俩的态度不同。她俩年龄差将近5岁,我也一直在学习,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肯定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但因为这种差异让姐姐产生了“爱妹妹更多一些”的感受,这让我很沮丧和挫败。甚至自我感觉良好,跟姐姐关系很好的时候,也会被她一顿“指责”,先生虽然安慰我她这个年龄段就是这样,但我知道自己沮丧的是无论如何向她表达爱,但她却只能接收到一点点。侯老师也说到我们不做100分妈妈,要做60分妈妈,也许我和姐姐都有“完美主义病”,对自己比较苛责。
侯老师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回答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问题,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三部曲之前总是翻阅,尤其是案例方面还是比较详尽的。目前,国内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咨询师为主流,我不知道是与中国的文化是不是有关。我记得小时候住在父母单位的大院儿,左邻右舍都很熟,院子里的小朋友都是发小级别的。但后来去北京上学工作后,邻居基本都不认识,也不怎么见到面,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而精神分析的内在核心在于对个体心理现实的尊重与包容,来访者的历史更多的是帮助其理解自己。这是不是也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于自我探索、心理成长、人格完善的强烈需要,以及由于日益增加的孤独感所带来的关系需要呢。
侯老师最后提到“屯书”,我是个很爱买书的人,截止到目前,扎根工程推荐书单的书能买到的基本全买来并海运到货了,专门弄了一个新书架摆放,整理这些书的时候开心、兴奋,但也有一些压力,这么多书啥时候能读完啊?而且这些书读一遍还不够!我记得小组里的一位小美女说过,“买了这些书就跟读了一遍一样似的”,真是形象啊~~书架上的书慢慢变身“书虫”,每天啃一点吧。
总之,很佩服侯老师,半路转行坚持到如今成为我们的老师,学识、知识储备都杠杠滴,她就是我目前的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