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壮麟的《认知隐喻学(第一版》搜集了隐喻研究的各个时段大咖们的研究成果,读这本书,需要阅读涉及到的文献原著,现在没有时间、精力、诉求进行。
没能达到诸多阅读期待。
最大的不满足是多想看到书中涉及到的隐喻例子是用汉语例子解说,而不是用英文。既无英文阅读能力更无英文思维素养,所以看到英文例子,很多不能看出其论证的论点理论,也就不能理解理论,更不能迁移为己所用了。
多么希望专业著作能做到科普化!
刘正光的《隐喻的认知研究-理论与实践》今天阅读了32页,读的感受是:爽!
爽在这本书就是针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做的研究,对我的阅读帮助直接。
爽在刘正光老师语言表达的简洁通达,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解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关键点。
比如书中有一个内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基本观点。
读到这个内容启迪是:自认为到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还没能彻底读懂读通,没有意识到也没有这份自信去作总结,现在看到刘正光老师有这部分论述,就触动了自己:我能总结出什么?当自我提出这个问题时,有些发懵,读了两遍书了,还看了一些参考资料,写了10篇笔记,好像不知道说什么?不管是什么,且写下自己的理解。
于是,在没有看刘正光老师的分析前,我做了如下总结:隐喻是思维问题,隐喻特点是身体的、互动的、范畴化的,隐喻是系统的、连贯的。
阅读了刘正光老师相应内容后,做了如下总结: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理论的诞生,莱考夫和约翰逊做了系列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创始人。
既然是借助隐喻奠定创始人位置,那么对隐喻的阐释就从“认知语言学”这个词组解说。
和语言相关是指隐喻存在于日常语言中,隐喻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从认知角度说,隐喻是思维方式。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三个基本观点。
它的贡献是否定主流传统观点即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
刘正光老师总结的是: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之中;日常语言中的隐喻具有内在关联性和系统性;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
用这种对比读书法,可察知不足,可增强自信,可增强读书成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