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读《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中的建议十三: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
我们首先来明确“让学”这个概念,它是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就像冯卫东老师所说:“让学原本很简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本能、天性和冲动,无妨静候它的表达、呈现和外化。”
在我们真实的课堂上,很多时候让学的发生是有失偏颇的。有时让学变成了无指导的低效的自学,有时是在教师霸权的统领下的被动学习。由此可见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头脑中的教学思想,我们要适当放手,更要舍得分权,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
今天的阅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冯老师的“捂·焐·悟·晤”的“经历学习四字诀”。起初很不理解,细读几遍,这才有了感觉,感觉非常的受教。倘若真能消化吸收并能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语文实践中,定能有所突破。
捂:在教学中可以适时设置一些小悬念,给平实的课堂创设一些小波澜,学生会在小的心动中加深对学习的印象与感觉。切忌太多,否则学生就会有云里雾里的迷糊感。
焐:喻指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自觉学习,让其为之琢磨,从而生成自己的思考。在“焐”教学活动中,我们最应做的不是甩手掌枪,而是伺机而动。
焐的时间要多久,焐到多少温度才是适宜的,这些需要我们精准掌握。在语文课堂上的自我思考学习时,要留给学生多长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感悟到了哪个层次,什么时间始,什么时间止,我们应该心中有数。
“悟”是在“焐”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与拔高,是豁然开朗,是破茧成碟。是学生所思所悟出来的宝贵知识的成果的“产出”,更是经历学中最动人的一个阶段。
“唔”是第四阶段,在这里引申为“呈现言说、对话、展示”,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在这里学生会把自己的所悟,通过展示交流,与大家分享。这是一个外显,让他人了解熟知的过程。我们期待学生能勇于表现自我。
那么我们教师在这个经历学习的四个阶段中,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转变观念,打开思维,为让学提供适宜的土壤。
其次要有智慧,要会教,把握好“教”与“不教”的尺度。
最后要有时间观念,把“有限”的时间留给高质量的学习。
让学是一段发生的经历,它会有怎样的神奇?借用老代教育家吕型伟老师说的“慢慢来,不着急”,我们就应抱有如此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