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所谓的知道了,是意识上知道了,还是真正体会到了这个是假象?
即便我们在这样一个内心的探索的过程中,这个意识的活动,很多时候也能带来一些欺骗。在意识上我们去理解这些问题,其实,跟去学习其他知识也没有太大差别。
但能否在一个人的生活里面,去亲自体会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好比当这颗大脑看见一头毒蛇,这颗大脑自然会回避、远离这个危险。
倘若这颗内心看到了真相,真正地领悟了这个真相,看到了这个危险,这样一个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自我的活动,各种自我的活动,把自己拽入到各种的自我的活动中来,那这颗心必然会高度的警觉。
那为何在你的生活中,这个高度的警觉没有了?
所以,这意味着这颗心依然陷在各种细微的意识活动中。
这个意识的活动啊,有各种的愉悦、各种的方便、容易。你看,这个模仿、这个遵循,是一个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情。
能否这颗心在每一刻全然的觉察?不陷入自我,不陷入这样一个所谓的个体的角色。
这意味着这颗心看到了这个所谓的个体角色是多么的危险。当这个环境实在是太危险,那这颗心就得做出重大调整,在行动上去亲自体会到这样一种紧迫性,看到这种危险的紧迫性,高度警觉。
这颗心真的是否体会过,没有这个个体角色的状态,或者说没有这个自我的状态?还是这颗心觉得自己体会过,但它是否真正体会过?
当这颗心在这样一个理解自己的过程中,在触碰这样一个无我的状态——这个“我”放下的状态的时候,那这颗心必然会变得非常的敏感、警觉,不坠入到这样一个个体角色,自我的角色、自我的视角。
它不是一个我可以通过各种的方法来实现的一劳永逸的状态,那这还是一个大脑懒惰的视角;这样一个状态的实现来自于每一刻这颗心的勤奋,这颗心的观察,敏锐的观察,高度的警觉,必要的时候,必须得有大的调整。
所,提问者要谨慎问怎么做,而是真的继续观察,能否看到自己更为底层的、更为隐蔽的思维回路,去理解那些更为底层的动机,更为底层的恐惧、愉悦。
去体会这样一个自我的活动,不光是自己的自我的活动,而是任何一个跟我发生交互的自我的活动,它所带来影响。
去看到面对这种自我交互所带来的冲击,自我这个大脑发现这种盲从、这种跟从、这种模仿能够带来一种看似缓解摩擦、又能够带来愉悦的方式,但同时本身的自我也被唤起。
所以,这样一个理解自己、不陷入自我的这样一个过程中,它需要这颗大脑有很多坚决的行动,果断的行动。
而这都需要每一位朋友亲自去验证、亲自去实践,去体会这样一个没有恐惧、自在、无边无量的状态。
全然对应着无所不包,不介怀,不排斥,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内心的规律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适得其所意味着一个内心是极其鲜活、极其主动的内心,内心只要呈现出一点点的被动,适得其所就无法完成,无法实现。
我能否完全主动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主动地无我地活着,
否则只能是被动地有我地活着。
当我真的能够主动的活着,让内心极其的鲜活,不让自我唤起的时候,那这样的内心才在每一刻触碰真相,这样的内心才不被想法所包围、劫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