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暴力沟通实践篇》第六章中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以请求的形式表达我们的需求,而又不被人当作命令呢?
马歇尔博士说,命令和请求的区别是:当人们没有做我们所请求的事时,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据此,人们才能判断我们发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任何时候,如果一个人出于内疚、羞耻、责任、义务、恐惧惩罚而做了我们请求的事,我们都将为此付出代价。我们希望,人们只在自己与那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神圣能量相联系时才为我们做事。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中午卖饭那阵子,我偶尔忙不过来的时候,看到刚放学回来的孩子会请求他们帮我收桌子,我可以保证我真的只是请求,没有命令。
当然,孩子也有放学回来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无视我的请求,这个时候我的内心会有些小失望,但也没有其他太多的情绪了。很多时候孩子也会帮我,这个时候,我能感受到孩子是真心的想帮我,也能感受到孩子在帮我的过程中产生的幸福感,我们的心彼此联系在一起。
我们如果总是请求而从不命令,那岂不是没有纪律了,这看上去好像就是对孩子放任不管?
其实,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和大人一样,心中也有神圣力量。因此,我们也要相信孩子能够因为看到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的喜悦而做某事,而不是因为害怕被惩罚。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做出改变,我们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多用请求,少用或不用命令,并让孩子看到我们正面的表现,看到我们的神圣力量。当孩子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方式之后,孩子慢慢的也会连接到自己的神圣力量。
每个人身上都有神圣力量,这股力量使善意的给予变得自然,当我们所做的事不是出于这股力量,而是因为应该、不得不、必须,出于内疚、羞耻、责任、义务或为了获得回报而依从文化性习得的做事模式时,那就是每个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时候。
如果你做事的唯一动机就是使人生更美好,那么即使是件苦差事,一样会感到喜悦。
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和其他人心的想法相联系了呢?
我们可以告诉他人我们心中的感受和想法,以及我们想要他们做些什么来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以此来与他人开始一段对话。
然后,不管他们如何回应,我们都试着与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相联系,了解什么会使他们的人生更美好。我们保持这样的沟通,直至找到特定方法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我们希望能始终保证,不论人们同意采用什么方法,他们都是自由达成一致的,是出于为彼此的幸福做贡献的热切渴望而行动的。
马歇尔博士还说,当我们能够像珍视感谢一样珍视批评的时候,我们便是出于神圣力量。另外,表达感激也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人类拥有的丰富生命的力量。感激会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就是那股神圣力量,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能够使生命更美,没有比这么做更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