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课堂里》P8-22

今天读了一节好课的最后三个标准,“细”“深”和“融”,李老师讲得特别详细,语言通俗易通,又结合具体案例,对我们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注意事项时非常有帮助。

四、细 这个标准给出了“小组合作”的注意事项。

1.小组合作首先从两人合作开始;2.合作前先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个机会;3.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和需要;4.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5.时间底线;6.分组、分工要合理;7.小组代表发言“我们认为,我们小组认为”;8.评价反馈要多样化;9.组际互动,在介绍本组分享前要对前面小组评价;10.台上台下互动,注意观察、倾听和评价要求;11.板书也需要动态生成;12.巡视时不要唠叨,可以把小组的优点大声说出来,13.不要自始至终一言不发;14.动笔;15.学段特征;16.学科知识特性;17.素养特性

五、深

深度学习要深到思维那里去,深到情感那里去,深到审美那里去。

六、融

让学生融起来:跨学科融合;跨时空融合;五育融合,贴近真实课堂的选择。

  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

李老师真得很厉害,做报告竟然不用PPT,而是边讲边打,可见,他是多么地有实力。

一、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课堂作品的过程。

课堂是“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要善待和敬畏课堂。

二、不要以复制的方式进行课堂创作

可以学习复制,不能把借鉴变成复制粘贴,也不能复制自己的作品。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自我反思和追问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新的思考。

三、养成不断在试错中重建的教学习惯。

每次讲课尤其是公开课,总是改了又改,几乎都是在上课前才最终才确定定稿。


《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

李老师真得很厉害,做报告竟然不用PPT,而是边讲边打,可见,他是多么地有实力。

一、把教学的过程,当成创作课堂作品的过程。

课堂是“即兴创作”的作品,我们要善待和敬畏课堂。

二、不要以复制的方式进行课堂创作

可以学习复制,不能把借鉴变成复制粘贴,也不能复制自己的作品。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自我反思和追问的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都会有新的思考。

三、养成不断在试错中重建的教学习惯。

每次讲课尤其是公开课,总是改了又改,几乎都是在上课前才最终才确定定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