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共读,给了两周时间,预习第一单元,截止今天下午六点,有五个人上交了预习作业,六点共读,一个小时。来不及看大家的预习作业,那就按照计划,我负责怎么读书的板块,欧负责怎么做作业的板块。
像一个陀螺似的,忙完托管送走学生,刚好赶上共读时间,准时开始。
我先交流。“桐下读吧”改变读书方式,从“逛花园式”的随性阅读走向“登山式”的专业啃读。
读什么呢?太过于理论,大家越读越难,很容易失去持续读下去的信心。太过于实践,技术化的阅读,对新老师的作用挺大,对成熟老师却不太友好。选择一本既有理论,又偏实践指导的书籍最好。选中《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国家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2022课标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基于大概念,追求理解的教学,是当下的一个方向。前一段时间阅读了刘徽教授的《大概念教学》,里面很多的资料来源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说明此书对于当下的新课改,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新网师“云端论剑”团队也在共读这本书籍,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共读资源。我们准备花一年的时间,慢慢啃读,读书自己的理解,读出创意的做法,我们还可以写成一系列相关的解读论文,变成团队的共读成果,最后汇集成册,留给大家研讨。让每个人都成为引领共读这本书的专家,能够去带共读团队,做共读分享。如果有计划,还可以集结成书,成为大家共同拥有乃至可推广、可传承的精神财富。
怎么读呢?借鉴新网师的做法。
第一步:快速阅读第一遍,不带要求,不带评判,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重点概念或关键句子、段落。比如我在读书的时候,会用上蓝色的比勾画批注,共读笔记用红色的笔,这样的笔记一目了然,方便再次阅读理解。
第二步,第二遍细读时,带着问题读,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阅读心得、疑惑、随想等,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段或文章的中心思想,做旁批或注解。这里尤其倡导慢慢读,一句一句读懂,疑惑处一定要标记出来,共读的时候一起研讨解决。
第三步,读完一章后,不断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以及内在的思路和逻辑结构,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将文本内容结构化;导图可以用专门的导图软件,也可以专用笔记本手绘,还可以直接在书中的章节题目处画出章节结构图。完成作业时,把梳理的导图放在作业的第一部分。
第四步,针对文本的核心概念或关键内容,展开主题性、研究性阅读。如“逆向设计”是什么,既要读懂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去研读其文章对这个概念的解读,进行对比学习,丰富对“逆向设计”的理解。
第五步,阅读文章后,能写一篇内容综述,或者阅读心得,或者是运用案例,或者相关论文,用输出验证自己的阅读收获。
怎么才算读懂一本书呢?再一次引用郝晓东老师的解读标准:
1.准确理解文本中的关键概念,防止用日常概念误读专业概念。
2.能将文本结构化、框架化,理清章节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3.能理解文本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什么新的观念或措施。
4.理解文本的价值之处和局限性。
5.能与生活、生命、社会贯通,对教育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后面,带着老师们运用啃读的方法,一起读了《序》1的第一段,梳理段落的中心词是“价值”,然后是抓关键概念“核心素养”和关键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评价及其三者一致性”进行理解。老师现场梳理,谈理解,谈问题。短短几行字,读了约二十分钟。目的是让大家对啃读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实际的操练,便于他们后续运用啃读的方式进行本书的阅读。
请大家看了欧的预习作业,现场提问,了解欧是怎么作出这样一份作业。同时现场研讨:为什么要做预习作业?正如师傅所说:“认识越深刻,行动越坚决。”我们鼓励老师们再用两周时间,好好啃读第一章,并借助新网师“云端论剑”共读视频,帮助自己理解第一章内容,并再次修改预习作业。
第一次专业共读结束。原计划如果两个小时,时间较充足,我想现场带着大家把《绪论》读完,对此书内容有一个浪漫感知,可惜临时有事,时间打了折扣,只能用这种方式完成。
期待后期的共读,有更多新理解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