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第二次会谈的内容。这也是后续晤谈即EARS的部分。这一部分咨询师开始朝目标方面来探索,但看起来难度很大,咨询师就在找差异,找例外(但都不好找),每一点一滴的呈现,及时的赋能,抓着一点微小的地方理解他赞美他,让能量很低的他能慢慢的走出一些困境,无时无刻不体现咨询师深厚的功力。
1.赞美点抓的准。
咨询师先进行一个咨询前改变的提问:问他这一周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小的好的变化?来访者说差不多。咨询师让他具体化一下。这也是很清楚的,记得他这一周已经上课,可以看出咨询师是非常的细致的,好好的抓住来访者变化的地方 。来访者继续来表述他想要毕业,因为家境不好,考上这所学校也不容易,想快点毕业分摊父母的负担。咨询师及时对他赞美,能清楚知道来访者在意的地方,与来访同在,对他共情,置身于来访者身上,把自己当成来访者体验他的感受,这样就能快速洞察来访的变化,及时赋能。否则你说教评判是发现不了他的变化的,不能达到与他同在。
2.借力赋能。咨询师借助爸妈的话,使用关系问句,以他人的角度对来访肯定和鼓励。我们咨询师要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看到来访者的在乎,期待,并利用重要他人帮来访赋能。咨询师的每一个用词,每一句反馈,都关注了来访者的在意之处,进行鼓励,咨询师也询问借助这一周的人事物的帮助,让他开始上课?扩大有效的部分。咨询师也发现来访愿意听室友的话,接受他们的关心与帮助这个外在资源对来访的影响比较大,让他拥有了掌控权,这种抓住细微给来访者的赋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咨询师继续让他和室友进行链接更多的社会支持系统,并且汇总他重视的地方和人,让来访感觉到不是他孤军奋战,还有很多人和他并肩作战。
3.重新建构的能力特别强。来访希望自己变得像以前一样,但目前上课都很难。咨询师对他进行重新建构:至少你开始上课了,也愿意接受室友的帮助,你在心里也希望自己能够好一点。在咨询师这里肯定会看到来访者变好了怎么出现的,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支持系统又做了什么还让他有了能上课的?第二次是来访者提到一个问题是自己觉得能听咨询师的话,想念学长是很正常的,自己的情况相对好一点,但是回到做事又会难过起来,觉得很差劲。就是再次重新建构,看起来你能够接受自己会想起他。但是对于你会难过的自然反应,你想到的是你并不希望让提醒你要坚强的学长失望,即使他已经离开人世,既有肯定他的心情难过的地方,又理解他做的不到的地方。这种一般化同理可以接纳理解也被赋能,来访的这这种情况是可以的,允许的。来访情绪是复杂的,有向内攻的,也有向外攻的,在此时来访者其实也掌握了主动权,力量感也不一样。咨询师就能够细微的发现他小小改变的地方进行探讨。
4.不同的方法探讨例外。第一次在会谈开始的时候问他这一周比上回有什么小的,好的变化?第二次是咨询师问:这和你前一两个月的情况一样吗?还是有些不妥?虽然来访者坐在教室里没办法听课,但比一一两个月的情况还是不太一样,有很大的变化。这样就让来访者先进去,然后再慢慢的出来,其实也要会切换,且都体现了咨询师修炼的功力。第三次接着咨询师又问来访者在心态上,想法上,情节上,行为上有什么不同?这样转变是怎么发生的?问的很细致。来访者当时还不满意,变化的不够,所以他允许向学长,但情绪对抗相对来说少了。这就是要协助他改变的地方,接纳和允许他的现状,要善于发现他改变细微的地方,引出他的知觉。第四次继续探问他怎么有这个变化?来访者当时没有想好,有些不认可。自己是不知道的,咨询师要协助他看到改变的地方。来访者这时候头不疼了,他也能理解了自己,情绪也不那么对抗了。
从这一部分案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为一个咨询师,你的觉察力要高于来访者,角度要更高,视野更开阔,语言组织能力更强。我们要关注来访者是个什么人,人比事情更重要,要在细节中帮助来访者赋能,让他更有更强的稳定性,会整他在意的人事物。就像一个人站在水边一样,一只脚在水里,一只脚在岸上,能体会对方也可以观察。这些都能很好的体现咨询师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