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50问》有感
假期是充电的最好时候,忙录中陪着孩子们读了吴老师的书,收获颇多。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不同的原有认知结构。学生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打破之前低层次的“平衡”产生新的“冲突”。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那么,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就应该善于巧妙设置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充分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巧设认知冲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教学中有不少易错点,容易诱发一些错误,这些易错点既有知识方面的,也有思维层面的,教师要善于在易错,点上为学生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与质疑争议中纠错,达到建构知识的目的。一个极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教师引进两圈刻度,学生在从手脚到读刻度,这一策略优化的过程中,思维获得实质性的提高,整节课,学生在种种冲突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较好的把握量角器的原理,最终理解和掌握了量角器的本质与量角方法的本质。
其次,要在问题关键点上追根溯源,在冲突中让未知变已知。
教学中有很多关键点,教师对这些关键点简单告知,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本质,教师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内在法则,从知识的源头开始诱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结论。
一个极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教师引进两圈刻度,学生在从数角到读刻度,这一策略优化的过程中,思维获得实质性的提高,整节课,学生在种种冲突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较好的把握量角器的原理,最终理解和掌握量角器的本质与量角方法的本质。
最后,再打破原认知平衡中激活认知冲突。
教学中常常会看到学生对新知识的轻视,认为简单而不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打破学生的元认知,平衡状态,激活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新的体验。
针对“1200÷500的结果是商2余2吗?"这一问题,学生的认知平衡再次被打破,在这样的冲突,中学生带着疑问,通过不断的探索讨论,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总之,正是在一次次的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平衡一一不平衡一一平衡"的起伏认知,经历“解构一一建构一一重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巧设认知冲突,势必会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时也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数学的灵动与活力。
学海无涯苦作舟,假期充电是教师成长的最佳时机,读了吴老师的书,我意识到教学中的知识冲突需要老师认真备课,巧妙的处理,让每个学生都理解并掌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