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课堂》读书感受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分享我读《脑科学与课堂》的一些思考。初读这本书时,我就被它扎实的科学依据和鲜活的教学案例所吸引,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帮我们揭开了“学生如何学习”的神秘面纱。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的“大脑”打交道,却常常忽略了脑科学规律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今天,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学实践,聊聊书中几个让我深受触动的章节。书中第四章“为学习营造情绪氛围”的开篇,就抛出了几个直击灵魂的问题:“请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当你被老师或同学当众羞辱时,还能专心学习吗?这件事是否影响了你在课堂上的表现?你最记忆犹新的部分是什么?”这些问题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两个鲜明的学生时代片段浮现在眼前。第一个片段是我上大学的英语课上的一个故事,我本身是比较偏科的,语文英语不太好,但是自己上学的时候非常努力,所以基本没有在课堂上被取笑或者批评过,上大学的英语课,老师点名读课文,我当时头埋得很低,心里祈祷着不要被选中,但是英语老师拿着花名册随机点名,偏偏就念到了我的名字。站起来后,我硬着头皮读完了段落,却因为把“丘吉尔”的名字读得不够标准,被老师当着全班113名同学的面嘲讽:“你读这个名字,听起来像老鼠叫。”那一刻,我的脸瞬间涨得通红,感觉全班的目光都像针一样扎在我身上。从那以后,我对英语课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上课总是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很长一段时间,我就特别不喜欢上英语课,本来对英语的兴趣就不浓,这下更加不喜欢英语课了,直到现在,大学同学偶然提起这件事,我心里还是会感觉特别的不舒服。高中时的一节体育课,则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我从小个子矮,排在队伍最前面,体育一直是我的弱项,尤其是投篮,总也找不到技巧。那节课上,同学们排队轮流投篮,我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投进,下课铃响时,我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体育老师却叫住了我:“再试一次,我相信你一定能投进。”他站在旁边轻轻指导我调整姿势,当篮球应声入网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心里的沮丧一扫而空。老师笑着说:“你看,只要再坚持一下就做到了,如果今天没投进,你可能好几天都会不开心吧?”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我对体育课的态度彻底改变了——从害怕上体育课,变成了期待上体育课,甚至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投篮。这两段经历,像两面镜子,印证了书中的观点:情绪是学习的“隐形引擎”,积极的情绪能为学习注入动力,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成为学习的阻碍。书中强调,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是教师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不仅需要我们在开学第一天就着力打造“快乐、安全、有创造性”的班级氛围,更要在每一节课中,让学生与学习内容建立情感联结。比如我们的数学知识要结合真实情境或者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让知识变得“有温度”。书中还提到一个细节让我很受启发:表扬学生时,要具体指向他们的行为,而不是笼统地说“你真棒”。比如可以说“你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很独特”“你今天主动帮同学讲解题目,特别有耐心”,这种具体的肯定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更易巩固良好的行为。同时,要多表扬学生的“努力”而非“天赋”,经常被肯定努力的学生,会更愿意面对挑战,培养出“越挫越勇”的韧性。不过,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有些疑惑:研究发现“被告知无需处理情绪的学生,成绩比一边完成任务一边处理情绪的学生更好”。这和我们平时的认知似乎有冲突,我打算再精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深入琢磨,也希望之后能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五章“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颠覆了我对“教室布置”的固有认知。书中提到“课堂的新异性”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改变教室布置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换座位安排能让学习更有趣,也更能提升专注度。看到这里,我立刻想到了自己的教学:我们班的学习共同体往往一确定之后就基本上稳定一学期,学生之间虽然熟悉,但时间久了难免会缺乏新鲜感。或许可以尝试中途微调一次座位,让不同性格、不同学习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既能激发互动兴趣,也能让他们从同伴身上学到新的思维方式。更让我意外的是书中关于“窗户”的观点。以前我总觉得,窗外的飞鸟、行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上课时常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想让学生“心无旁骛”地听课。但书中说:“能透过窗户看到外面景色的教室中,学生能更好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任务中,这比只能将注意力弥散于其他活动(如在笔记本上涂画)要好。”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适当的“自然刺激”反而能帮助学生调节注意力,就像我们工作久了会想看看远处的绿树一样,学生在课堂上偶尔瞥一眼窗外的天空,或许能让大脑得到短暂放松,反而更易集中精神。    第八章“教授知识的扩展和应用”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出能发明新鲜事物的人,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所为;他们具有创造性,善于发明和发现,同时具有批判性和怀疑精神,不会全盘接受所学的知识。”这让我想到了张齐华老师提出的“七大学习力”,其中“批判力”和“反思力”与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该是“标准答案”,而应该是“思考的工具”。我们所培养的孩子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和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 在第九章脑目标6评估学习中提到及时地纠错反馈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最佳途径之一。只提供关于答案正误的反馈会带来负面影响,而提供错误回答的正确答案则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解释为什么答案是对的或者错误的,或者让学生继续完成任务直到他们做对时,纠错反馈的效果时最强的。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课本练习二次批改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把错的改正确并且明白为什么错了错哪里,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有效和重要的评估策略包括下面几个方面:(143页)读《脑科学与课堂》这本书,就像一场“自我反思”,每读一个章节,都会让我联系对比我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凭经验做事”,而是要基于对学生大脑运作规律的理解,去布置每一间教室、设计每一节课、关注每一个细节。从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到优化教室的物理环境;从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到给予有效的评估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藏着“科学教学”的密码。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大脑的守护者”——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希望在脑科学的指引下,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温度,也更有深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