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陪伴

人长得的样子,很多时候受着小时候的影响,原生家庭会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孩子长大之后一点点显现出来,引导孩子的教育在于有质量的陪伴,陪伴是对孩子一生影响对大的教育,特别是父母。

在中国近30年的发展中,面临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相对留守儿童的还有留守老人,老人与儿童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正确的价值观输入,那这些孩子长大之后的境遇要么就是重复父母的打工路,要么就是走向更为极端的道路。

而城市里的很多家庭不缺乏陪伴,甚至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溢出了过多的爱,娇宠,溺爱,有的直接用金钱满足孩子的全部需要,而精神的匮乏是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导致城市里很多孩子长大之后,变成了精致利己者,有些获得很多知识与荣誉,却没有塑造成为利他主义的人。

这些问题都在于陪伴,缺乏陪伴与非正确的陪伴都是导致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点一点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未来方向的温床。

注重与孩子陪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陪伴的过程中,渐渐让孩子学会独立。独立不仅是不依赖父母的照顾,而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这是认知层面的独立。

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只是行为上的陪伴,而缺乏精神层面的交流,或是对于孩子的引导,缺乏客观性与认知维度的差异。

比如,有些父母陪伴孩子,尤其是饭桌上,为了让孩子能好好吃饭,摆法一台手机或pad,让孩子能安心吃饭,否则孩子就会无理取闹,看似解决的问题,其实在深层次上,孩子对于吃饭的理解是,边看动画,边吃饭,这样的习惯养成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认知错误。

同理,在孩子吃饭后,很多家长会给手机让孩子玩一会,来确保孩子能安静地坐着,不打扰家长聊天,确实这样的做法很有效,而孩子专心致志在手机的过程中,让父母获得暂时的安宁,但潜意识对于孩子造成的影响就是迅速吃完饭可以看手机,这样的反复操作也是让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变成了吃饭后与手机的见面,而同理,很多家长在与长辈吃饭时,也是手机不离手,让长辈面对一桌孩子,却没有能沟通说话的对象而尴尬万分。

二、陪伴的过程中,渐渐让孩子学会思考。孩子天生都会有很多异想天开的问题,五花八门,防不胜防,而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任何时候,都时刻要准备着接受孩子的提问,该如何做好回复,或是不敷衍孩子的问题。首先,父母要敢于放下自己的面子,父母不可能,也做不到事事都懂,遇到孩子刁钻问题,不懂就实话实说,或是谦虚地反问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或是理解,孩子通常是会很愿意接受这样的父母,而不是一直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们的父母,其次,面对问题不要转移,或是刻意敷衍,在一时无法回答时,可以先与孩子沟通,给父母些时间去寻找合适的答案后给予回复,但必须要给孩子回复,这是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础。同时,启发孩子思考问题,既然孩子提出问题,反过来也可以让孩子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自问自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思考中找到问题的思路,若遇到特别 有意义的话题,不妨可以帮孩子记录下来,这样的话,对于孩子也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思考痕迹留存。

三、陪伴的过程中,渐渐让孩子学会利他。利他对于孩子是一件特别为难的事,通常在7-8岁年龄之前,孩子所得到的比自己付出努力的要多得多,当孩子没有能为他人付出感到成就感之前,孩子都是自私的,这是客观规律,也是一直以来父母不用质疑自己孩子的部分。当孩子一点点长大的时候,他们会因为帮助别人而感受赞扬,也会因为利他而感受自我满足,在遇到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扬,而是应该好好地去表扬孩子的行为,让他充分获得自我认可,自我认可的价值比来自外在的认可更可贵,更能激发孩子内心的成长。

很多孩子渴望成长,也有些孩子喜欢回忆过去,觉得成长的烦恼太多了,压力太大了,父母要学会实时地帮助孩子解压,解压是为了更多地激发孩子内心里对于成长的渴望,而非恐惧,孩子为什么对于成长会有恐惧感呢?原因一定在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在于孩子与社会接触的压力和茫然,父母不要只紧盯孩子的学习,除了学习成绩,孩子还有很多未知与可能有待激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这样的天使若一点点堕落为恶魔,一定是家庭教育出现了极大的问题,陪伴是最好的长情,而正确的陪伴更有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