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享2616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631(2025.2.13星期四)
生活中有没有过这种现象:母亲因为孤独,要求孩子时刻陪伴,否则就生气;父母因为自己的心理需求未被满足,强迫孩子给予关注和安慰。
父母的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压力。日本作家加藤谛三这样说:“父母撒娇时,孩子被迫承担起满足父母需求的职责”。如果家长有觉察,会觉察到自己那一刻退行回到了小孩状态,把自己孩子当成了父母来满足退行性需求。
一个孩子把手弄脏了,他对爷爷说:“帮我洗洗手吧?”,爷爷没搭理他,他又说了一遍:“爷爷帮我洗洗手吧。”,爷爷说:“不用洗了!你的手本来就很脏”,孩子说:“好吧”,他无法在爷爷那撒娇——即他无法在爷爷那获得被照顾的行为,孩子撒娇的特权被剥夺了。
有很多人生气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期待他人来哄自己,其实,此刻也是陷入到了退行性情感需求里边了。如果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妈妈能够洞察到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喊他一声:“你不来吃饭吗?你不来,妈妈好孤单呀!”给孩子一个台阶,那孩子感受到的就好了。如果妈妈忽略了孩子孩子行为背后内在渴望,回应他:“差不多得了”,孩子又会闹情绪。
神经症式的“亲子角色颠倒”
严重的“亲子角色颠倒”会导致神经症问题。父母将自身未解决的心理问题投射到孩子身上。
加藤谛三认为,神经症就是由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引起的。所以,简单地说,神经症背后就是爱的问题。想要解决最基本的途径就是“爱的体验”。一旦有了充分的爱的体验,症状立马得以缓解。要想完全消除,得将爱内化于心。
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童年时期,由于缺乏安全感、温暖和稳定的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深刻的无助感和恐惧感。这种焦虑源于儿童对世界的基本感知,即她们觉得自己生活在充满敌意的不可靠的环境中。
霍妮认为:基本焦虑是在亲子关系中形成的,与人长大后受到的心灵创伤基本不同。当父母无法满足儿童对爱,关注和安全感的需求时,儿童会感到被忽视、被拒绝甚至被威胁。例如,父母的冷漠、反复无常、羞辱等或过度保护被称为基本罪恶。这些行为会导致孩子产生基本敌意,而这种基本敌意被压抑后变成基本焦虑。
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会通过潜意识控制一个人的情绪。换句话说,消极情绪往往来自没有满足的需求。所以,我们常说控制情绪控制情绪,无非两条路——压抑和洞察。
压抑就是憋着不说,比较好的是洞察情绪背后的基本需求。那么,基本需求有哪些呢?有两个!一个是自我实现的独立性的需求,一个是依赖的需求或退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