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课就是学生打开书本的一刹那,他能够感受到打开书的这种幸福,能够感受到读书给他带来的精神力量。让学生知道开卷有益,读书快乐,是导读课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确定导读课的出发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要点燃孩子,就是孩子们拿到一本书之后的第一个系统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这本书好在哪里?比如说像今天的《童年》这篇名著,这部名著孩子们都知道,也知道它是高尔基的代表作。在导读的时候,老师就有必要去解决孩子的心理上的疑问。这就需要老师通过点燃和引燃的方法,让孩子们产生阅读的期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很多的方法很多的方法来引发许多孩子的期待。比如说在今天的导读课当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想一想,看完了这部小说里边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堪称是一个社会的舞台剧。在这个舞台剧当中,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特别鲜明。读这样的小说,就好像是看电影看戏一样,让我们通过时空的跨越去了解一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的社会环境。还可以通过同伴交流介绍,用同伴的呼唤去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老师们也可以从一部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文学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去给孩子们进行一些宣传。爱上这本书,这是阅读的起点,也是孩子们在后期运动过程当中的动力。
第二个是指导和规划学生的读。因为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个较长周期的阅读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孩子们是否能够坚持有效把这个本书读完;在阅读过程当中孩子们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内容怎么解决;还有阅读初期开始的时候,孩子们阅读热情高涨,读着读着,在无人监督监管的情况下,是不是能够真正的读下去。所以说在导读课上,教师有必要在集体的环境下帮助孩子去设计一些支架或者规划整个阅读过程。在导读课上,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阅读计划,交流分享大家的设计方案,通过同伴的相互影响,让孩子们知道我的读书情况。
第三个是指导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阅读方法。如如何带着问题去阅读,如何在阅读当中学会批注,如何通过想象和联想促进阅读理解,如何将课文当中的内容进行梳理等等。这些阅读策略就是学生开展独立阅读的工具了。在进行导读课的过程当中,让孩子通过回忆或者实操的方法学以致用。
第四个是老师为孩子们的阅读提供的一些支持。比如说《童年》这部小说,它反映的是沙俄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个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距很远,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具备像大人去阅读《童年》的阅历,需要老师通过一些资料的输出,让孩子们知道那个时代社会的背景环境和人的想法让;知道《童年》这部小说展示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像一面镜子去映照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读小说,读人物,其实就是读人。学生通过阅读的过程当中去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去知道人性的善与恶,同时对于自己的今后的人生,他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所以导读课的内容就是站在学情的角度帮助孩子们去做他们的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