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进化论

信息化教学必须发挥出科技的特性,也就是互动、即时和大量记忆,这也是对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进化分为六个阶段。

1、互动:信息技术的即时特性,带来课堂互动效果的提升。

2、检测:通过选择题结合反馈器检测学生当下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正确率在30%—70%为最佳。还可随同侪教学法融合学生按钮和口语离岸流,拓展课堂应用场景。

3、数据:教学系统适时接收到的学生反馈数据,可以从多角度加以处理。老师可在该过程中提高对数据的理解和应用,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对话:对话不止于师生之间,还有同伴之间。形成互教互学的形式,在学会倾听他人想法的同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产生思维碰撞,进而修正和巩固自己的想法。因此,需要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时详细规则,并给予对应的时间展开充分讨论,才能达到“小先生”的效果。

5、小组:小组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互帮互学和共同协作的习惯。

其中教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2)所有人都能说出结论。因此可以采取随机挑人代表小组汇报的形式。

(3)小组总结汇总。可视化呈现个人和小组总结。这也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的一种手段。

6、差异:高阶的信息化教学能帮助教师实施差异化教学。其中最高等级的个性化学习,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与合适的内容,这也是我们老师实行差异化教学的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