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长
在第一期教育写作研修班的经历让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开始意识到写作对于一个教师的意义,也不再把出书当成是一件属于专家学者的事情,但是对于我而言,与其他学员的巨大差距还是让我无法将出书与自己联系起来。
不过,这次的经历让我从此拥有了“第一期张文质教育写作研修班学员”的身份,不管是无意闯入的还是自觉加入的,这个身份都无法改变,为了匹配这个身份,也为了匹配我一直自诩的好教师身份,我必须开始掌握这一项通用能力,而要掌握这项能力无非是两条路,一是不断学习,二刻意是练习。于是,第一期写作班结束以后,我就下载了简书,开始了我的写作,虽然没有做到日更,但是比以前写文章的频率高多了。
但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总是难以坚持的,虽然也添加了一些简书上的好友,可以阅读到大家的作品,但是慢慢地,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又报名参加了第二期线上写作班,希望以此来督促自己坚持写下去。但是没有解决内驱力的问题,我的写作还是没有根,像水面上的浮萍,一直飘浮着,任凭流水带向何方。
张文质老师常说,只要坚持走正道,终究是会遇到贵人的,小尘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贵人。她在2020年暑假发起了“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的挑战活动,我在犹豫之中于2022年元旦过后加入了第二期的挑战,开启了写作日更行动,但是即使有群里写友们的相互看见与激励,有小打卡任务的加持,我也还是没有坚持下来,打卡的天数定格在了104天。
但是张文质教育写作班学员的身份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教育行走营员的身份也不容我懈怠,优秀的伙伴们也一直在推动着我向前走。不甘心向惰性低头的我又加入了第三期的“一起写吧”的挑战,但是始终没有解决写作目标问题的我又一次挑战失败,打卡的时间停在了第176天。
两次的挑战失败让我有些沮丧,看着大家不断攀升的打卡数字,我开始思考自己的问题,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我继续参加“一起写吧”挑战活动,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找到了自己的写作之根,那就是要把写作当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日常,让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它成为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这样,我的写作再也不是一种压力,再也不是一项任务,而是成为了我的生活,我更加主动地观察工作与生活,我更加有意识地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我更加有目的地去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争取每天写作1000字。因为主动,因为更有方向,因为融入了生活,这一次我挑战成功了:我坚持连续打卡了317天,并在今年的教育行走获得了文质教育研究院颁发的“最强醒走挑战者”称号。
奇迹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坚持下来以后,奇迹出现了,我不仅不再为写作的素材而苦恼,而且观察更细致,思考更深入,写起来更流畅,写起来更得心应手,我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慢慢地在成长,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向上生长的声音。
但即使我一直在写,也还是没有萌生出书的打算,直到参加了第十一期写作研修班。
因为羞于介绍自己第一期写作班学员的身份,因为要匹配写作班学员的身份,因为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又报名参加了第十一期写作班,这一次,张老师告诉我们,“不完美正是天命最意味深长的规定”,“所有的治愈一定是在行动中”,他鼓励我们,“再小的信息传播出去了都是价值”“在我们的行动中体察到自己的价值,体察到某一些美好的时刻”,他还说,“写作的动力在自我的认同中,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不曾冒出写作的芽儿的原因:我总以为要出版的著作应该是完美的,我一直没有认同自己的写作,一直不曾认同自己的写作的价值。我终于产生了要写一本书的愿望,我要像张老师说的那样,“要浇灌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不管别人怎么看,先盖一间小房子”。
无意间在第一期写作班播撒下的种子,在经历了漫长的十期写作班的等待以后,终于萌发了它的嫩芽,要向上生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