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讲一下古书注释的有关的知识。这个呢,在我们教材是放在我们下册,就是通论的第五章,其他的里面的第二节,在我们教材669页开始讲这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前面学过了两篇古注的,不见诸侯和为政的这样的文选。
现在我们要讲的就是跟古注有关的一些知识,我们要用这些知识的理论,来统率我们今后的这些文选的学习,也包括对于前面的文选的当中的一些注释的,有关的知识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
为什么我们在古汉语这个课里面,要专门给大家讲一下有关古书注释的知识呢?
这是因为古书的注释,实际上是我们今天的各种今人注的一个源头。什么叫今人注,什么叫古人注呢?
我们说古人注,我们简称古注,教材上的669页倒数第二段,这里面讲到了古书的注释分成古人注和今人注两大类。古人注和今人注,有什么区别呢?
古人注指的是清朝和清朝以前的人,用文言来给古书作的注释,这叫做古人注。
今人注,我们指的是用现代汉语给古书做的注释。教材有一句话,就是说,刚才我们讲倒数第二段来说,解放以后发表的各种今人注释,吸收了前人的成果,等等。容易让人误解,以为今人注指的解放以后,1949年以来的古书的注释。
不是。其实今人注是包括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以后用现代汉语,所作的注释都是今人注。
当然,解放以后的注本为多,大多数的东西是这样,但是并不能排除以前也有,所以这个观念请大家注意一下。
古人注和今人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今人的注,大多数都是在古人的注的基础上来进行选择,或者加以翻译。有的古书古人没有做过注,没有做过注,怎么办?
它也是从其他的书里面关于这个词的注释,或者有关的解释里面推衍而来。所以古注是经人住的一个源头,同时古注,又是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文献文本的一个桥梁一个阶梯。这个意思是什么呢?
古书的注释,是前人对古书的解释。前人有两个优势。在古书的注释,第一个他从时代上说,它比较接近古书的文本,古人比我们离古书的人要近了,因此它对于前代的语言的了解的语感,感性上,他会比我们更贴切一些。
我们今天用现代汉语说话,不用文言了,所以对于文言的这种古代汉语的这种语言,我们比较生,古人比较接近,甚至在他们的生活当中还在使用,这是一方面。
再有一方面,古人非常注重师承,就是从老师那儿继承下来的知识。因此对于老师讲过的话讲过的知识,他是很看重的,轻易不会加以改变。这样的一种习惯,这样的一种治学的风气,它就使得古人对于古书的解释,常常是有所本的,就是说它总是从老师那学来的,从更古的人那学来的。更古代人的那种解释,在当时可能是比较接近原来的意义的。
因此比后代的人解释的,在多数情况下可能是更为可靠的。这样我们去阅读古书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困难,我们就可以通过古注的了解,古注的学习,来了解古代汉语文本的本身的内容。
另外我们也可以说的就是,我们今天实际上很多的大型辞书字典,它里面所说的意义义项,,实际上就是从大量的古书注释当中,整理收集而来,并且,词在这种义项的解释。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古代汉语文本,也是有重要的价值,而它的来源就是古人的注释。
所以我们如果看今天我们去看一个古书,我们不懂了,我们可以查字典,而字典的意义,就是从古书注释里面来的,我们直接去看古注,我们就能够越过或者说我们更为直接的去了解古书的人了。所以阅读古注,是非常有价值的。
古注常常涉及到了字词意义的演变的情况,所以它常常能够让我们知道一些字词意义的所以然,这是我们说,我们阅读古代汉语,学习古代汉语,不仅要像我们前面学的多的那些今人注的文远,我们还要学一点古人的东西。
另外现在也并不是所有的古代汉语文本,都有今人的注释,也还是有一部分古代汉语的文本,只有古人的注释。我们只能通过古人的注释来解释,来去帮助我们去理解不太懂的部分。
所以我们作为古代汉语课程,我们还安排这么一定的量,不算很大的这样的量。来学习一下古注,并且介绍一下古注的有关知识,使得我们对它有一个比较理性的一个了解。
刚才我们说的是,我们为什么要专门把古书的注释,拿出来给大家讲一讲,我们一定要学习这些内容。
我们怎么样来学习好古书的注释呢?
我想这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第一个我们应该做到明体例,知术语。这两个方面。
第一呢,我们要知道古书的注释有各种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的类型,我们要分别加以掌握。比如我们学过的前面讲的两篇文选,有章句这样的类型,还有集解这样的一些,我们底下马上就要讲他的各种其它的类型。这是我们要知道,不同的类型,它解释的侧重点不一样,注释的内容有区别。这是一个。
第二个术语,术语我们在前面学过文选里面已经见到不少了,术语它代表了古人对于某种语言现象的认识,反映了古人对于某种语言现象的解释过程。
因此,它会提示我们对于古书注释当中的语言现象,进行专门的注意。这是第一个。
第二要在比较中学习,什么叫比较?
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古著了解原文。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今天的我们已经后人整理出来的大量的工具书,字典辞书,对于词语的解释进行对照,看一看古人的解释和字典书当中有没有其他的解释更好,从而判定古代文献文本的真实的含义是什么。
第三个我想我们要注意,我们要有一些积累。
积累,包括人名书名的积累,我们应该知道一些主要的古书注释的大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这是一个;再有一个就是体例类型的积累。我们要知道一些主要的古书注释类型都有什么特征。第三个是古注术语的积累,古书的注释,他使用哪些术语。第四是有关词义的积累,就有一个词当什么讲,第一次我们开始,我都知道。
通过古书的注释描写了,然后我们会第二次在碰见它,它又有了新的意思。于是我们通过古注又掌握了,渐渐的我们就构成了自己的一个词意的一个知识库。然后,我们再碰到新的时代出现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很明白地把握住,它实际上是我们掌握的哪些意义当中的哪一个,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就是说我们毕竟是21世纪的人了,有着现代的语言科学的观点,所以我们还要用我们今天的科学的眼光,来看古人的注释。古人的注释,我们尽信书不如无术,古人的注释也不是从头到脚都是对的,都是好的,它也会有它的不足,这也需要我们运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现代的语言科学的知识,对它加以判断。
这是我们说,如何学习古注我们要注意的这几个方面。
下面我们就按照教材上,给我们介绍的这几个方面,给大家把有关古注的有关的一些知识介绍一下。
先看教材的670页,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古注的发展概况,
就是古书的注释工作,从发生到成熟的发展,到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一份遗产是什么样?
在这个问题里面,教材的第一句话是说,我国大规模的古书注释工作始于西汉,大家注意,这句话它暗含着两个意思。
第一大规模的工作始于西汉,就意味着不是从西汉才有,小规模的零星的工作,在西汉之前就已经产生。所以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少数对别人的著作的解释。但是,不是专门的对于古书的著作的解释,而是常常是在引用古注。
比如说诗经。这解释我们马上下面要学一篇课文的,离娄里面,就有,“天子方蹶,无然泄泄”,然后说“泄泄犹沓沓也”。孟子的时代的人,对于诗经时代的语言的解释,我们后面会学到这个例子就不多举了。
这是一个因素,就是古书注释的工作不是起源于西汉,而是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
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这句话的另外的一个含义,就是大规模,它就意味着工作的成熟,意味着它的体系的完备,工作的成熟,我们说它体现在这个时代,对于古书的注释的解释,古书的解释,包括词义句意,偏义的解释,的方法方式都很成熟,特别是词意的解释,但是已经有我们在词汇通里面,给大家解讲过的词语解释的问题,这种形式它都具有。
从声音的线索,从字形的线索,从上下文的线索,而且这个是从方法上,他已经很科学很成熟。
完备体系的完备,包括术语已经构成了自己的体系,包括各种注释的类型也基本上出现。
当然大规模最直接的表现,还是这个时期的注释的工作的队伍的人数的多,注释的著作的对象的数量的多。在这个时代,教材上给我们举了,比如说,毛亨的《毛亨诂训传》,郑玄的《毛诗笺》、“三礼注”,“三礼注”就是教材上讲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称“三礼注”、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
何晏、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孔安国《伪古文尚书》、王肃等等。
就是说这个世界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注释家。他们对于古诗的注释,这个做了非常大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多的非常高的成绩。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这么一大批的这些古书注释的专家,会做了这么多的古书注释的工作呢?
这有古书的内部的原因和外部的原因。
内部是由于从先秦到两汉语言不断地发生变化,先秦时期的著作里面的语言哪,两汉时代西汉时代,不少人已看不懂,不懂就要有人来对它加以解释。所以这是语言变化带来了解释的需要。
另外一个方面是古书文本之外的因素,那就是统治者的提倡,提倡是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不让大家读书,但是秦王朝很快灭亡。
到了汉代,从汉惠帝就开始就提他读书。为什么?
因为他们发现儒家经典,是巩固中央集权的有力的武器,是有好处的,应该让大家读。
统治者的提倡,就带来了大家对于古书阅读的兴趣。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古书读不懂了,自然有人进行解释。当然这里面还有文化的因素,就说那个时候,实际上还有一个今古文之争。什么叫今古文之争?
那个时候,这些儒家的经典有两个版本,为什么有两个版本?就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得这些知识分子把这个图书偷偷的保存下来,按照秦始皇的命令都要烧掉,但实际上,读书人对于书的感情,这个看重那是非常强烈的,所以他要想尽办法把它保存下来。这个保存有两种方式。
一种就是把先秦时期的书埋到地下,把它砌到的墙的夹缝的中间。再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它背下来,口耳相传。
后来到了汉代,号召大家献书,号召大家学习的时候,就把地下的书又挖出来了,夹壁缝里的书也取出来了。这些书都是用先秦时期的文字写,是从古代的保存下来的,可以用古文字来写的,这个叫做古文经。
另外的那些,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口耳相传,背诵下来的这一块,他没有把自己背下来的这些著作又重新默写出来。这样的著作,是用汉代的文字来书写的,这就叫做今文经,就当时人写的。
这两种文字,本来是两个版本就总是有会有一些区别的,你人背下来不可能跟古文经一样,而且文字也不一样,本来是个版本的问题,但是由于朝廷对一个经。儒家的经典立了一个博士,这个时候谁能够做这个博士,就要看你的著作的影响。要想使自己的著作影响大,就要对自己的著作进行解释,这样也促进了古书解释工作的一个发展。
总而言之,统治者的提倡,今古文之争,两个不同体系的文化的因素和语言文字发展的演变,这些因素,就造成了汉代古书注释工作大规模的展开。
大规模的展开他的注释的对象,在那个时候,他主要的是注释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
最有成就的就是刚才我们举到的毛亨、郑玄、何休,包括孔安国的《伪古文尚》,可能是有人冒充的名字,咱们不管他。
王逸和高诱这两个人住的《楚辞》、《战国策》,它就不是儒家经典。
正是因为他们两位注的对象,不是儒家经典,才使他们两位在古书注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间具有了一席之地。为什么?
因为在那个时代,大家主要的精力都在解释儒家经典,只有他们把自己的这种古书注释的目光放到儒家经典之外,而这样的一个行为,是后代才逐渐普遍的,他们是最开始做这个工作。
因此,他们在古书注释的历史上,就要记上一笔,所以专门提到他们的这些注释。
当然从这些注释的名称,我们已经看到,它是属于很多不同的读古书注释类型的,这个类型,我们后面还要专门讲,就在这不多说。这是第一个时期,是古书注释工作的成熟,大规模开展时期。
第二,接下来就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书注释的特点,古书注释的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传统的四部的分类的经,就是儒家经典;史,历史著作;子,对诸子百家的著作;集,文学作品。
这些经史子集的各个门类的著作,都有人来进行解释。
这个解释也就是古书注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教材上介绍了王弼、韩康伯的《易注》,王弼、韩康伯这些人,他本身就是一些玄学家,所以一个玄学家的身份,来注周易这样的比较玄的著作,相得益彰的。
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宁的《谷梁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韦昭的《国语注》,斐骃的《史记集解》(古人对《史记》研究的第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等。
教材上举了很多例子,这个时期,古书的注释,刚才讲的它是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呢是范围的扩大。
这个时期在古书注释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应该提一下的,就是注释类型的增多。这个类型包括两个,第一个是集解,集解的类型是这个时期产生的。集解,我们学过了何晏的《论语集解》,这个集解我们讲过,它是一个汇集前人的诸众说的,各家说法这个部分。
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注释的类型,它必然是在已经有的,注释工作开展了一段时期之后,它才能够出现。你第一个做注的人,你怎么去搜集别人的?
所以它是一个形成出现的稍晚一点的类型。它出现的时代是这个时代。
另外这个时代还出现了一种注释的类型,叫做义疏。
教材上提到了义疏这种注释类型,我们底下还专门介绍它的根本的一个特征是什么?
它是既解释经文本身,也解释前人对于经文的注释。换句话说,他跟集解一样,他建立了前人已经有注的基础之上,所以它的出现也是这个时期。
当然义疏的出现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说佛教的佛经的讲经,也有讲义,这种形式对他有启发等等,我们可以不去管它。
我们只要知道在这个时期出现了集解、义疏,这样的两种新的注释类型,这也是它的一个特征。
这是第二个时期就是魏晋时期。魏晋时期主要的是范围的扩大,和新的体例的出现。
第三个时期是唐代。
唐代是古书注释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所谓高峰是说这一个时期古书注释的新的注释书,不断的出现。数量相当多。这个时候他取得成就很大的是义疏。
这种注释类型,义疏,我们刚才提到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然那个时候数量也不少,但是水平不是很高,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汉唐朝的人相对于魏晋时期的来说,离汉代的时间就更久远。对于汉代的语言本身他们也就不太明白了。他不但不懂先秦时期的研究,对汉代的语言也不懂,所以汉朝人像毛亨、郑玄这些人做的注在唐朝,一般人也不是很懂。
这个时候义疏,就既解释经文,也解释汉朝人做的注,这样一种注释类型,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需要。
所以做义疏的人就非常多了。再加上我们刚才提到的魏晋时期的那些义疏做的水平不是太高,比较乱繁杂,所以朝廷就下了一个诏令,让孔颖达这些人,作为官方的一个项目。朝廷下诏做这个项目,来对于魏晋时期的旧的义疏进行系统的整理。
就是所谓的“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这五书,是让孔颖达整理,其实孔颖达是代表了一批人做的,不是他一个人。
这个时期,就是古书的注释,“义疏”这个类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个时期,这个“义疏”的注释就形成了一个大家遵循的惯例,叫做“疏不破注”,也叫“例不破注”。做义疏的人,他不能改变前人注文的说法,破注就是突破他的说法,不能突破。只能是注这么说了,义怎么说。
因此唐代的这种“义疏”,有一种保守的趋向,完全遵循前人的说法,没有大的创新,比较保守。
由朝迁颁布诏令的这种“义疏”就被叫做正义。
其他的人做的“义疏”呢?私人做的“义疏”也还叫做“疏”叫做“义疏”。
当然除了儒家经典的“义疏”,这个时代还有一些人对儒家经典之外的注作了解释,教材上介绍了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以前的后汉书沭阳,亮的荀子著以上的文选注等等。
斐骃的《史记集解》,加上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这三本书合在一起,叫做史记三家注。斐骃的《史记集解》,是古人对于《史记》研究的第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为什么说它隐藏的隐呢,它索隐在斐骃的集解出来以后,它进一步研究,专门去寻找史记当中那些不被人理解的比较难懂的,叫做隐涩隐晦难懂的问题,所做的探索,就探索这些隐晦难懂问题。索隐不是给我们做一个检索,而是探寻它的深奥的问题,难懂的问题。所以,他解决了不少史记当中的最重要的问题。
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它是对于史记当中的地理名词写的成就比较好。这个也很重要,因为史记是记载历史的,一个历史的,世界今天在哪打的仗,第二天行军到哪?如果把这两个地点弄反了,可能就是本来是从南往北,现在变成从北往南,那就错了,就不容易真正的了解历史,所以解释地理名词,也非常重要,这是它的一个突出的成就。
在这一段这里面还有一些注释,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这一页的最上面斐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李善《文选注》。
这些注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用补充史实,解释语言的出处典故等等,作为自己的特征。他们补充了大量的史料来证明原文。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里面很多资料,他的资料大大的超过三国志,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是这样,水经很简单,就说一个河水就是叫河流,水经,就讲河流有哪些和从哪出,从哪发源,流到哪为止就完了。郦道元,它就告诉你这个水从哪流出来,到哪,就怎么朝向怎么拐弯了,这附近有些什么特产,有些什么人情,有些什么名盛。这个非常详细。
这都是补充了很多资料这样的一类部分。李善的文选注,主要是解释了典故和语词的冲突。这个呢,我们在后面再讲到他的古书注释的内容的时候,我们还会专门介绍,在这就不讲了。
宋代。宋代是古书注释的风气发生变化的时代,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就是疑古创新,怀疑古人。这个跟唐代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可是这个事物往往发展就是这样,发展到自己的顶点以后就向对立面转化,它走到顶点以后,他又变了,是否定前人。宋代的人。我们看它实际上是古书注释的革新的一个时代。
革新的时代,它主要的一个代表就是朱熹。
朱熹在这个时代它的著作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比较通俗,第二个比较简明,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这样就使得他的著作获得了很大的生命力,就人们都爱读了。
同时,朱熹在这个时代还有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取得的成就高。这就是在一个大家都疑古创新,甚至是全盘否定前人的风气下,他主张实事求是,他的著作里面,对于古人的注释好的加以吸收了,但是,他也不标明说汉代的人,为什么?
因为在那个时代,你不能说你还在承继汉代的人,那你就显得落伍了,因为这个时代是怀疑的时代,大家都在怀疑,但是他也不说,但是他实际上是用汉朝人的这些好的一点。同时他又否定那些汉朝人说的不正确的地方。
因此他的这种这个著作,就获得了很大的生命力。
特别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的著作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影响就非常大了,那时候你要考他科举,你说先背朱熹的注,不但要被原文稿,还要学他的注释,这是我们说的宋代基本的这样注释的这样的一个情况。
接下来是清代。
清代的注释,是古书注释成就最大的一个时代,所以叫做鼎盛时期。
实际上这个时期是从这种古书注释的这种成就的取得,实际上从明代末年就已经开始。包括顾炎武,那时候就开始。顾炎武,是为了希望能够恢复明朝,为什么在清代的古书的注释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
一方面,是由于这个时代的这些经学家们,注释学家,掌握了比较科学的研究的方法,这从西方学来的归纳演绎的这些方法,再有,就这个时代对于古代语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语音跟意义之间的关联,就使得当时的古书的注释学家,能够利用语音研究的成果来解决比如说通假问题。比如说连绵词等等这些语言现象,都是在了解了古音之后才能够得到的,得到准确解释的,所以这个时期解释,科学的成就很大。
当然这个事情也有政治的因素,就是清朝的统治者呢,当时有一些高压的政策。你知识分子呢,要谈国事容易出问题。文字狱,所以他们可能也把自己的主要的精力,集中到古书的跟当年现实比较脱离,他研究古书,这样就比较安全。
总之,这个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教材上举了很多古书注释的这些著名的经学家和他们的著作,我们看一下就行。
当然这个时期也有一些问题,这个古书的注释比较繁琐,也没有什么理论,所以也不能说他没有问题,但是我说的古人,我们国家的古代的各门学科,常常都有这样共同的一个特征,就是它比较的实践,理论的归纳整理不太够,这也不是这一个学科的问题。
所以我们小结一下就是古书的注释的工作发展概况,是发源于先秦,在两汉时期形成大的规模,达到了完备的程度成熟的程度。
在魏晋之后扩大了自己注释的范围。在清代达到了高峰,这就是我们的古书注释的一个基本的发展脉络。
古人对于前人,对于古代文献的这种注释,给我们留下来是一份宝贵的遗产,所以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学习,加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