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在本单元提取的大概念是:
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意。通过对文学意象的关注与分析,有助于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于这个大概念,引发了我几点思考:
第一,大概念一书中讲到过,一个大概念之上,有更高的大概念。我在想,我拿到本单元时,也有刻意练习过,当时定位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大概念提取为:运用多种方法,有助于理解文章情感。在其他资料中也看到过,聚焦童年的大概念提取。综合来看,王崧舟老师是更高位的概念。我的“多种方法”没有明确讲,但我指的是运用想象画面,借助景物等表达方法。
当王老师提出文化意象时,我心中有一点惊觉,可不是吗,这个单元有月,有梅花,诗中也有意象,包括祖父的园子也是独属于作者的意象。
只是自己没想到,死盯着本单元了。也就想到“跳出教材看教材”这样的句子。
第二,跳多高,跳多远,却完全取决于老师的能力,对语言文字认识的能力。我跳到了整个单元的写法。李英杰老师在某个单元提取的是:运用批注的手法,感悟意年生活,表达童年生活。他站在了课文与习作。王崧舟老师站在了文学。
比较喜欢听郭德刚相声,他说:相声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其实,语文拼到最后也是文化和文学……
第三,大概念是理解的锚点。本单元依据文化学意象这个锚点,学生将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思想感情。具体到每一节课,又聚焦具体的文化意象,以他为主线,理解整篇课文。比如以月、梅花为线,可以串起整篇课文的理解。
关于“”大概念不可过大,不可过小的要求,也终于明白了:过大没办法着手实践,过小起不到统领作用。在大与小之间的选择,背后还是自己的语言文学知识背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