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一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的一本书。此书由师育未来PBL创始人罗颖、北师大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教授桑国元和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博士石玉娟联合编著。
本书主要围绕项目式学习周期模型和教师在项目式学习中常见的工具展开论述。项目式学习周期是指一个完整的项目是学习过程,包括立项组队、计划筹备、项目实施、复盘结项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循环往复,项目管理贯穿始终,形成一个不断迭代、不断升级的项目式学习系统。而在这四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又有固定的流程和模块,总结起来共有八大模块。
立项组队主要是解决“我要做什么、和谁一起做”的问题,它分为提出问题、完成立项和招兵买马、组建团队两个模块,而组建团队不仅是要组建学生团队,还要组建教师团队;计划筹备主要是解决“我要怎么做”的问题,主要包括计划筹备、整合资源这一模块;项目式学习的主要阶段集中在项目实施阶段,它主要解决“我是这样做的”问题,它由(1)项目启动、分解问题(2)知识准备、能力准备(3)解决问题、产出成果和(4)成果凝练、成果展示四个模块组成;最后的第四阶段复盘结项主要解决“做得怎么样”的问题,主要是评价反思、复盘结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环节不一定完全按照从前到后的流程展开,也可以灵活多变,无需刻意僵化流程。
书中谈到,“项目式学习也许并非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分的‘快餐’,却是可以帮助学生走得更远、走向更精彩人生的‘营养餐’。”具备项目式思维的人一般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效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和实践的特点;会提高审美创造能力,能够设计对用户友好的产品;会增强论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书中第二篇着重介绍了项目式学习的50个常用工具,作者将50个工具按照立项组队阶段常用工具、计划筹备阶段常用工具、项目实施阶段常用工具、复盘结项阶段常用工具和项目管理工具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这其中包括比较熟悉的自我介绍模板、积极反馈表、小组共约、展览策划单和自我评价表等工具,更涉及到了诸多如PBL目标体系、ORID焦点讨论法、KWL表格和STW三步提问法等从未听说过的工具。每一个工具又从“为何使用”、“何时使用”和“如何使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可谓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当然,由于受到个人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自己对项目式学习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致使有些工具即使阅读了也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也在作者的意料之中,桑国元教授在序言中已经明确提出,书中的有些工具可以“照抄照搬”、直接使用,有的工具则需要读者根据实际情况“照猫画虎”、创造性地使用。
我用了十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此书,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对项目式学习仍然是一头雾水,于是又快速翻阅了第二遍,才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在众多的工具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工具18 KWL表格、工具19 STW三步提问法、工具33 PBL课程设计评价表和工具45 “要事第一”原则。这里重点谈一谈前两个工具。
工具18和工具19在项目实施阶段,属于审辩探究类工具。
工具18 KWL表格是由唐娜·奥格尔(Donna Ogle)于1986年提出的,最早是作为说明文阅读的工具使用。KWL分别是三个字母的缩写。K是know,即“关于本项目的问题,我知道什么”;W是What,即“关于本项目的问题,我想知道什么”;L是Learned,即“经过本次项目,我已经学到了什么”。
这个工具可以用在科学探究课程中,也可以在阅读、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中使用。阅读一本书前,同样可以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关于这本书中所讲的知识,我目前知道些什么,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想了解什么内容、技巧和方法,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书中开始阅读,在阅读完毕,再反思一下自己学到了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阅读,既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因为有任务要完成,更可以大大增强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具19 SWT三步提问法中的三个字母代表着见(See)、思考(Think)和提问(Wonder)三个阶段,即我看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和我想知道什么。这个工具适用于对一件艺术品、一篇文章、一个视频的研究,也可以用于一种社会现象、一种行为方式的研究。老师指导学生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一罗列出来,并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自己想到了解的信息,尝试着提出新的问题,以达到锻炼学生问题意识,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老师的知识范畴,也会激发老师探究的好奇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