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4 -43 -1
【原文】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白话】原壤伸着两腿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说:“年少的时候不谦逊友爱,长大后没有什么可以称述的,这么老了不死还这样违礼,这是贼害别人啊。”孔子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思考之一】原壤何许人?孔子为什么对他毫不客气?
原壤,孔子的老朋友,故交,发小。《礼记·檀弓》曰“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朱子《集注》说他是老氏之流,视世俗规矩为繁文缛节,常有惊世骇俗的举动,孔子的弟子都劝孔子和他断交。《孔子家语·屈节解第三十七》记载:
孔子之旧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将助之以沐椁。子路曰:“由也昔者闻诸夫子曰:‘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夫子惮矣,姑已若何?”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况故旧乎?非友也。吾其往。”及为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遂歌曰:“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之隐,佯不闻以过之。子路曰:“夫子屈节而极于此,失其与矣,岂未可以已乎?”孔子曰:“吾闻之,亲者不失其为亲也,故者不失其为故也。”
《曲礼》讲“里有殡,不巷歌”,邻居有人过世,都不能在巷子里唱歌,何况是自己的母亲过世?原壤不但不表现哀戚,居然坐着棺材唱歌。孔子的弟子子路都受不了,问:先生屈抑志节到这种地步,失去了交往的理由,难道还不可以与他绝交吗?孔子却说:我听说,是亲人就不能失去亲缘关系,是老朋友就不能失去朋友关系。
原壤虽然唱歌,但他并未忘记他的母亲、他很爱母亲,我与原壤也依然是老朋友。由此可知,孔子对原壤有着深刻的互通和理解。原壤也应当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有自己的学术思想,素隐形怪的行为背后可能是另有深意。所以这里孔子的话语好像是批评原壤,可神态语气应该不会是疾言厉色地责备,更可能是面带笑容,如老朋友般调笑戏骂。
【思考之二】儒家传统是尊老敬老的,孔子说原壤老而不死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章,孔子手持拐杖,带着弟子去拜访原壤,应该是上了年纪,知道也改变不了他,就以杖扣其胫,说“幼不孙弟,长而无述,老而不死,是为贼。”这有戏言戏行的意味、也带警示弟子的作用。孔子用拐杖敲原壤的腿,原壤也不在乎。因为原壤虽自己放任于礼法之外,但他也一定知道孔子的理念和价值。
“幼不孙弟”,“逊”是谦逊恭敬;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逊悌是一个人在学习初期,为人子弟最基本的心态和行为——守礼有敬。因为,“敬是身之基,德之聚”,幼能逊悌则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则根基稳固、则能强学。人生由始至终就靠这个“敬”字功夫。上一章讲君子要“修己以敬”,才能安人安百姓。荀子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古代学者都把这种敬的能力的学习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张居正说:“礼法乃检身之要,傲惰为恶德之尤。”礼是检身的首要标准,傲惰最伤害德行。对放肆傲慢的对治,必须从小开始,否则长到大了,形成习气就难改了,就无法受学。孔子说:“夫幼而不能强学,老而无以教,吾耻之。”一个人幼要能强学的前提条件就是谦逊恭敬,幼能孙悌就守礼有敬、就能强学。恭心存心的逊悌是一个人的立身之基。下一章阙党童子将命就讲到幼不逊悌的害处。
陈祥道曰:“曾子曰:‘少称不弟焉,耻也;壮称无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荀子曰:‘少而不学,长无能也。’此无述之谓也。”幼不逊弟就不能受学,不能受学就“长而无述”,然后活到很老,还是恣情放肆、行不敬之事,这就是贼。
“老而不死,是为贼。”何晏《集解》说:“贼”就是贼害、伤害。贼:贼害,即有害于社会世道。《正义》:“原壤放恣无礼,时人或竞效之,将为世道害也。”
“幼不孙弟,长而无述,老而不死”,这种生活方式伤害了什么呢?伤害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典型,伤害了社会风气。人活在社会中,一举一动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一个人自幼至老,败常乱俗,坏礼伤教、无一善状,却又久生于世,这就伤害了做人的典型,贼害了德行。《尚书·洪范》说,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寿”排在第一,“考终命”长寿善终在最后,这才是福气。中国人认为好人有好报,一个人可以长寿是因为有善报。中国人都希望好人长寿,而德行不好的人却活了很久,人们就觉得这有害于天理。
孔子说原壤“老而不死”,并不是诅咒原壤,像今天一些人骂人“老不死”那样。孔子不会认为老年人就该早死,他期盼的理想社会正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儒家传统是尊老敬老的,那么这里说原壤老而不死是什么意思呢?
一个人活得很老就应该做示范,让人看到:长寿就是因为做人好,德行好的福报。可是一个人自幼至老无一善状,又活很久,年轻人就会觉得,他不努力照样好好活着,这就教坏了年轻人,这就伤害了做人的道理,贼害了德行,不论他是不是有意,都对社会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其次,孔子说这句话可能也有人物背景,是在弟子们面前,有教戒的意味。
【思考之三】我们要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
原壤是方外之人,学术思想本就放旷于礼法。孔子虽然对原壤是老朋友间开玩笑似地说这番话,可依然是对原壤真诚的劝谏。
张居正说:“一个人自年幼时,任情傲物,不知逊悌之道。及至长大,则蹉跎岁月,而无一善状之可陈。今又老而不死,徒败常乱俗,这就是风化之蠹,败坏礼教,非害人之贼而何。”可就一般人而言,以此三点对照反思,检点自己的人生:
我们小时候有没有培养恭敬心?有没有好好学习?长大了能不能有所建树?有没有值得称道的言行?年老了又能不能为年轻人做表率,帮助支持年轻人成长?如果没有,那这一辈子不真的是浪费了生命,虚度了岁月吗?这不就是贼害德行的“老贼”、世间的祸害了吗?
这才是我们学习《论语》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