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1:面向每一位教师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依靠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线教师观摩优质课,往往“看着心动,回家不动”。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不会、用不来,一方面学会优质课本身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日常使用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今天的一线教师太忙了,忙到了学校没有时间召开全体教师会,有学校的教师会已经移到了晚上,教研活动移到了周六。但是,家常课的“读+写+读+写”,结构十分简洁,只要你想学,一个星期就能有模有样。一学期后便熟能生巧,上岗不满一年的新教师便能上观摩课。家常课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科学;家常课追求的不是创新,而是规范。宁要学得会的80分,不要学不会的100分,这是家常课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家常课不是五星级饭店,不是大厨秘制,家常课面向的是每一位一线教师。
常态2:面向每一节课。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依靠每一位一线教师,更依靠每一位一线教师每一天的常态课。要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有比较高的质量,那就不能不说到一个词——量产。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然而艺术无法量产,科学可以量产,量产需要标准和工具。家常课改革团队带领骨干教师开发了家常课任务单、配套PPT,开发了课堂管理手势、课堂管理口令、课堂时间管理闹钟,开发了课堂激励印章、课堂激励Q币、课堂表扬信。这些工具可以让每一位一线教师保质保量地上好每一天的每一节课。家常课上,每一次“读”“写”都有具体的时间管理,每一节课要完成两个“读”的任务、两个“写”的任务;家常课上,教师大约要走600步以上,要给70%的学生盖上激励章,“具体的对象+具体的细节+具体的结论”的表扬不少于8人次。这些标准可以让每一位一线教师对自己每一天的每一节课进行清晰的自我评价。
常态3:面向每一个学生。
课堂40分钟不只是尖子生的40分钟,也不只是积极主动外向学生的40分钟。课堂40分钟是每一个学生的40分钟,所以,一节课的时间40个学生就有1600分钟,50个学生就有2000分钟。家常课改革大面积减少指名读课文,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读、齐读,把读的时间和机会还给每一个学生;家常课改革大面积减少“一问一答”,把零碎的、个别学生回答的口头提问,改为系统的、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回答的书面提问,把思考并回答的时间和机会还给每一个学生。基础教育需要底线思维而不是精英思维。语文课把读、背、写的时间和机会还给每一个学生,这既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应有之义,也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