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首席教师张爱敏工作室建设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河南省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精神,遵循长垣市教育体育局关于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工作室创建要求、制度,拟采取“1+10+100”的模式,即1名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协同指导10名乡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示范引领,辐射带动100名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星星之火”催发“燎原之势”。计划以三年时间,提高核心团队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发挥核心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让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成为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成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摇篮,进而全面推进我市乡村学校课堂教育教学整体提升。
二、总体目标
1.带一支团队。通过三年的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力求使工作室成员和学员在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以引领学科教学共同发展。
2.抓一个项目。在实践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瞄准新课程实施和教学课堂改革为前沿,以课题研究为活动载体,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3.搭一个平台。构建“乡村中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交流平台,通过网络、听课、外出学习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向同行开放教研课、观摩课、示范课或管理案例,展示工作室成员和学员风采,引领语文学科建设,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名师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4.出一批成果。工作室教育教学、教科研、管理等成果以精品课堂教学实录、个案集(含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评析)、论文、课题报告等形式向外输出。
三、工作策略
工作室力争为成员创建多种发展平台,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成长机会与专业支撑。
(一)专业成长形式
1.个人成长
落实“四个一”“三坚持”要求,促进各团队成员提高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素养,并能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四个一”,即每学期至少认真研读1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每学期至少完成1篇质量较高的读书笔记;一年内在名师工作室组织的片区级或以上活动中承担一次公开观摩课;三年内能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三坚持”,即坚持每学年在校内进行2次以上教学展示,并撰写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坚持研读所教文本,每学年向工作室公众号至少提供高质量的文本解读或教学设计2篇;坚持每学年撰写教学实录、教育案例或者教育故事至少5篇。)
2.团队成长
落实团队研修,坚持每月一次的学习例会制度(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到时间、地点、成员、内容“四落实”。每次例会都要确定一个中心话题或者一节研究课例,并轮流主持、主讲。工作室其他成员认真开展“观课议课”研讨活动。在研讨中,好的大家学习,不足的大家补充,互动循环,良性上升,达成共识,最后由主持人总结归纳,提升教育思想、方法和效果。
(二)专业成长途径:
1.教育理论研修
工作室鼓励成员要潜心研读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学科专业等方面的著作、期刊,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在工作室博客发表读后感言,交流心得体会,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成员的共同成长。带领工作室成员的观看名师专家的教学视频如王崧舟、于永正、窦桂梅等,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并进行仿课和创新课堂的竞赛。
2.教学实践研修
首先做好工作室的邀请学科教学名师开设课堂教学示范课,讲述自己的专业发展经历及教学思想。工作室鼓励研修学员观摩国内高级别的相关学科的课堂教学比赛,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组织成员和学员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如教学设计撰写、课堂教学评价、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时评、书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微课制作、课件制作等。
3.参加各类比赛
工作室鼓励成员和学员参加由县、市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比赛(包括现场课堂教学比赛、课堂教学录像比赛、教学基本功或单项技能比赛)。组织研修人员参加县、市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教研论文(包括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等)评选活动。并要求工作室成员和学员在参赛之前做到每课必“磨”、每课必“观”、每课必“议”、每课必“培”,让参赛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个人特长,及早形成个性教学风格。
4.开展课题研究
工作室鼓励成员要积极申报的各级立项课题研究,开展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室将为课题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要求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主持人深入到工作室成员的课堂教学中,定期听他们的随堂课,并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定期跟踪课题实施进度,检查阶段性成果,汇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
5.推介教研成果
工作室鼓励成员和学员参加县级及以上学术交流活动、执教片区或县级及以上课堂教学公开课、发表教育教研论文、出版教育教学论著,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把课题研究定期进行总结,形成实验报告。
四、成员成长方向
1.不仅会“交流”,还要会“交锋”
定期组织成员交流读书体会、教书经验、所见所闻所思,分享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在不同观点的争辩、交锋中生发集体智慧的火花。
2.不仅会“创造”,还要会“创作”
敢于上别人不敢上的课;敢于上别人不这样上的课;善于把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思想写出来;在更大范围的研讨会上发言交流或者在报刊媒体上发表交流,参加省市区各种教学研讨、论文评比活动。
3.不仅会“分享”,还要会“共享”
不只是工作室内几个成员的发展,还通过我们成员与广大年轻教师结对,带动我市更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发展。
4.以名师的标志激励自己
人格完善、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业绩超群。
5.以名师的责任约束自己
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生、毕生事业追求者、人类灵魂塑造师,力求最终实现:名师个体自我超越、工作室成员共同发展、区域内教师群体受益。
五、年度工作目标
第一阶段:2023年10月~2024年7月
1.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潜力,制订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自身追求目标。
2.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争取研读两本教育著作,并写读书笔记或随笔。
3.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成员之间进行听、评课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
4.至少上一节校级公开课,争取上一节片区或县级公开课。
5.积极参与工作室的课题研究,以课题为载体,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6.进行年度总结,见证自己的成长,同时找出不足,为下一年的研究提供方向。
第二阶段:2024年8月~2025年7月
1.根据自身基础制订个人年度计划。
2.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争取研读两本教育著作,并写读书笔记或随笔。
3.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0节,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成员之间进行听、评课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
4.至少上一节校级或片区级示范课。
5.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
6.写1-2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随笔或论文。
7.进行年度总结。
第三阶段:2025年8月~2026年7月
1.根据自身基础制订个人年度计划。
2.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争取再研读两本教育著作,并写读书笔记或随笔。
3.参加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听、评课活动后,及时进行反思。
4.至少上一节校级或以上公开课。
5.积极参与工作室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6.迎接工作室的验收,总结得失。
六、培养质量评价
(一)年度评价。
一般安排在每年7月进行。主要评价工作室人员的师德表现、课堂教学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课题研究进展以及各项活动的作业完成等情况。
(二)终期评价
在相关教育类刊物发表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论文1篇,如《长垣教科研》及以上相关刊物,能作一场校级以上专题报告;能够开展具有创意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或其他能展示自己专业成长的其他佐证材料。
终期评价通过查阅材料和答辩相结合形式进行,评价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评价合格者的给予结业,并颁发证书。
[if !supportLists]七、[endif]日常管理要求
1.纪律要求。工作室人员必须按要求参加工作室举办的集中培训、课题研究、学习考察、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严格遵守集中活动期间的考勤制度。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参加的,需持所在学校出具证明,向工作室报批,经同意后方可请假。缺勤情况将记录在册。每学年缺勤3次及以上或未经请假缺勤1次及以上的,视为自动退出。
2.联络要求。工作室人员要积极通过Q群、微信群等现代信息平台加强交流;充分利用各种通讯方式主动与工作室主持人、核心成员联系,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关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省、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网站及工作室公众号动态。
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长垣市张爱敏工作室
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