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的这种思想很容易联想到在中国很普及的一个词组韬光养晦。
人们常常把韬光养晦看成是一个临时性的阴谋诡计,其实是理解错了,“韬”第一含义是收纳弓箭的套子和袋子,韬光也就是对光的最佳收纳方式,正因为不断收纳,韬又出现了第二含义,那就是宽余。庄子所说的“韬乎其事,心之大也”就是这个意思。把两种含义加在一起,那么韬光也就是对世间多种光彩的收藏、优容、善待,而不是它们无由的在外闪耀,变成人人厌烦的贼光和邪光。
养晦也是一种收敛避光的状态,周易说,只有晦其名才能晦而明。也就是说,只有控制明亮才能显现明亮。因此,晦使收养和保全明亮的保证只有养之于晦才能长存。
这个道理我们从很多珍贵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就能领悟。尽量避免暴晒,避免高温,只有在阴凉中让微生物菌群自然发酵,这就是韬光养晦,这就是世间的生存大道。
在历史上,老子常常被看成是一个充满心机的潜影者,其实这是歪曲了他老人家。因此,又要推出一个他的重要词组上善若水。
老子在本性上拒绝任何心机和谋术,是一个追求最高道德的上善之人。在此,需要再次引用大家都能背诵的这一段名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是这样的,最高的善良就像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反而流向众人所厌弃的一处,这就很接近道了。
请看这里哪有什么心机和谋术呢?他用水的道理把道说明白了,老子认为不争还要利万物,这观念就与寻常的避世心理和隐士生态画出了明显的界限。不惹事是容易做到的,但要既不惹事又利万物就很不容易了。
在这里,老子又反着提出了一个更严格的标准,处众人之所恶,也就是安静地生活在众人所厌弃的低处。
众人为什么厌弃低处,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显达,都在力争上游,都在向往高处。
当大家一味地求高、比高、争高的时候,安处低位就会被看成是一种不成功,不奋斗,不争气的表现。老子一下子推翻了这个价值基座,认为只有安处低位才能滋润万物,从根部滋润,从泥土中滋润。
自然的安排就是道。
纷争的天下,信赖谋术的人太多了,他们总以为不争是谋术,处低是是谋术,利天下也是谋术。这种惯性思维实在与老子的思想南辕北辙,他们把老子的大善变成了大伪啊,老子的大道变成了邪道。
因此,恢复老子的本意是一种学术责任,更是一种道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