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我铭记于心。谈到“我的学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油然而生,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个共同探究的日子,充实着我的生活,丰富着我的人生。
小杨是大城市的“留守儿童”,妈妈周一到周五在上班回不了家,奶奶一位纵容,所以小明就缺少了很多父母的爱。班上像这样的孩子很多,往往需要我更多的关注,劳心费神是家常便饭。每天善于制造问题,卫生习惯查、上课不听讲,因此特别容易招老师的反感,惹老师发火。如何引导他这样的学生走向正轨,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要冷静,先稳住事态
经验告诉我们,人在激动的时候,很难理智地思考问题。问题学生也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感情的,他们冲动起来,可以忘乎所以。教师若跟他们对着干,不但没有效果,而且有失身份。所以对问题学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所以教师一定要学会一些体面地下台阶的招数,以便随时“撤出战斗”,让学生的怒气“再而衰,三而竭”,然后再教育他们。所以我果断的马上联系他爸爸让他带他回家,他不肯后来又叫来奶奶一起把他劝回家。
二、不急于做是非判断和道德批判
我刚当班主任的时候遇到问题学生出状况,总是急于告诉他们:“你这样做是错误的,不对的。”这就叫做是非判断,道德批判。经验告诉我们,这类“教育”基本上无用。其实哪一个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捣蛋”行为是错误的,基本上是明知故犯。为什么明知故犯呢?这才是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当然总要分个是非,但不可以从非清是非入手。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他犯了错误,我先不说他对错,而研究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是什么力量推动他非这样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们才有可能下次在适当的地方切断他的错误思路避免他重犯错误。
三、不能用态度解决问题
最早和小杨相处,总是默不作声。我也有出于自尊或者面子的原因,在课堂上暴走,不顾一切地要压倒他的气焰,以扫黄打非的决心,坚决纠正他这股恶气。结果经常是只顾着发火,却没能冷静的调查问题和分析问题,转移了注意力,变成了学生的吵架对手。这就成了态度解决问题。学生尊重老师,这是社会规范。学生对老师无礼,必须道歉,但不能操之过急,气头上要求学生立可道歉,这违反人之常情,大人吵架当时也是不管不顾的,是后来觉得不对才道歉的。所以,即使当时学生态度不好,也不要急于“打态度”,要先调查事实。事实上当事后我平静地向学生询问事实经过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很快就改变不少,当然要注意用“询问”的语气,事实澄清了,是非分清了,让学生认错就不是难事。
当班主任也有几年了,碰到形形色色的学生也不少,但感觉在不同的学生面前,并不是方法都一样,毕竟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且各种影响的环境因素也错综复杂。后来家访,阿明的妈妈说是我们这些老师帮助阿明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也帮助他们这个家庭度过了最黑暗的时间,一句话让我感觉之前的各种付出都变得更有意义!虽然我们做的各种教育在当时可能依然比较无力或者无效,但教育的价值可能在学生的未来某个时刻显现出来,这也让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