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0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文|张爱敏
导读2.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措施,从李镇西的教育方法里,你有怎样的收获?
李镇西老师心目中素质教育有“三观”:民主的学生观、科学的教育观、个性的人才观。
面对十字路口的顽童,唯有用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自然而然地附下身子倾听,蹲下来沟通,用真诚去唤醒,去点燃,去传递,一份爱意,一份期待,一份信任,让他们永远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一定能成为老师心目中的样子,明天的自己永远都比今天强。
因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所以,作为教师,即使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即使是批评教育,也是“就事说事”,从不“翻旧账”;即使发怒,也不会让情绪左右“让孩子变好”的信念。
卢梭说过,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是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我们只需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心理规律,跟着他们走就好了。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师生共创班级管理应用场景,共建师生自由生长的生命场。这里没有评判,没有放弃,教师以聆听者的角色靠近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关注,被尊重,被欣赏。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说话,都能觉察自己,认识自我,挖掘潜能,向着明亮那方。
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习惯。成长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后进生”“问题生”,唯有以我们不灭的热情,坚定的信念,走在共创美好之路,愈挫愈勇。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幸福的孩子都是一样,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同样的人格、自尊,成绩只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一把尺子,却量不出孩子“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我们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孩子。
教育需要“扬长避短”,需要“择善而从”,需要“因材施教”,而不是搞“一刀切”,搞“整齐划一”,搞“制裁差生”。
每一个“后进学生”的背后都有着或多或少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当然也有个人因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唯有了解了“后进根源”,才可以“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其实,后进生更敏感,更需要“爱”,更需要平等、尊重。真诚相待,营造生命场域,激励斗志,也许会唤起向上的信心,成长的勇气。
转化后进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磨合,常抓不懈。
如在《我和万同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老师的爱心、童心、真心、信心……正是这流动的师生情,才铸就了一个个孩子美好的未来。
如学期末颁奖词,每月生日信,道德长跑日记,提拔当组长进班委,结对子赶帮超,扬长教育,闪光点大曝光,书香班级,共写随笔,利用运动会、文艺联欢会或其他有展示才艺的平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能闪闪发光。
有很多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问题少,省心,不用管理,更不用教育。其实,则不然。
后进生苦,优等生心里的苦楚又有谁知晓。知识的教育也许不需要,但耐挫力,人际交往,心理承受力等却让人担忧。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培养优等生的逆商、情商、创商,要有童心,立大志,有觉察,乐超越,从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