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吾幼时,家贫,母常曰:“尔父常愿以二三苹果置汝,若非吾与汝兄阻之,而今安在哉?”观其态,感其情,十有八九矣。
吾在乡之际,常与二三好友,同学、共乐,然今所忆之事寥寥。归乡时,若一异客般。一日,与吾兄往旧之学堂,其制稍异于前,而亦类吾心之所向。其后数年,父母不在旁,友人无处觅。与爷奶二人在外,于方寸之地孤咛。某日,母往过余,吾畅叙幽情,欣喜之余又不免于惆怅,一夜无话。竟日,吾大哭曰:“携尔同去。”母亦痛哭曰:“来日定与吾儿长居于此。”遂毅然离去,吾立于阶上,携其所带食一二,望其影,默然无声,唯泪尔。自此,吾每立于兹,庶望得一人矣。
及归,父待之甚严,每日令吾背一诗文,每至深夜,呵欠不辍,方得归入睡。有一老大哥,待吾甚厚,吾与其至今已近数十年之情矣。其语,吾多半至今任遵之。少时,若得空,相约聚之,于烈日下偷入农田,摘得四五香瓜走之,取一井水,置之冰,欣然享之。
吾不敢妄言,但方圆二里之地,各林间小道、乡野之路、胡同巷道;各珍花异草、田间蔬果之地;各橘树、桃树、琵琶、桑葚、葡萄、石榴、香瓜、西瓜,不说十有八九,但亦了如指掌,每至其季,相约前往,满载而归。如此五六年过矣。
从初中至今,已近五年矣,初一、二,尤为叛逆,父母之语,不能听一言,常以峻切之语伤之,如今甚悔矣。当此之时,常以学习号盗用手机,每每沉溺其中,父母虽有意督之,而吾则面目狼狞,破口大骂,虽时有愧生于心头,但不若转瞬既逝。
学堂中,则自卑、怯懦,甚不敢高语开口,每遇不顺之事,则暗自悔恨、懊恼。若恼怒之际,便静音嘀咕,虎狼之词不辍。吾有一语科教师,余尝以此态度之,初二之际,其转出,吾悔未表露心迹以示歉意。自此,吾见教师,如鼠见猫,颤颤兢兢,以卑微之态视之,庶得吾之谅也,但时亦蔑视之,此旧之恶疾复也。
偶然之际,得一良书曰“《××》”书中剑仙之风流,侠客之豪情,快意恩仇,侠肝义胆,吾甚心神往之, 然其中“君子之风,善恶之念”素挂于心头,久不能释怀 。是日也“愿为君子, 甘为春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予我以希望。数百之夜,皓月当空,树影斑驳,辟竹小路,曲径通幽,望空中繁星,诗思萦绕,一口长气,诗成,心犹荡 。日积月累,遂成此二册立身之本。
然吾之劣根,甚为严重,初三之际,虽已立于吾班之顶,略有骄逸,但甚为寡言,一日之语,不超十句,五句为“滚”,却得一至交知己酒三居士,每予诗文,其必品鉴一番,虽不爽,但亦快然自足,日薄中考,吾心甚焦,常在家中恶语相向,母常叹曰:“奈何至于此乎?”数十余日过,绩出,高分,家中皆大喜,余虽欣喜之于,但又不免于悲叹。
高一一年,不若自欢自娱,自熬自受,去体悟、接受、书写。至此,吾已略通孝悌之心一二,亦时愿和颜悦色,潜心陪侍,随时有摩擦、隔阂,但不若乡时仇人一般。次年,所思所想愈发深厚,又得四五良友。有同吃、同住、共进者。然吾少时之卑怯等顽疾,影响甚远,至今仍不可消,时而复之。然向上之心愈发坚固,欲穷儒术之巅,悟自然之造化。
愿柱杖登高,持觞望洋,快然畅谈,偶有妙言,流于后世,知一晟东尝在此,说书解惑,足以终老而去。
五年矣,五年矣,俯仰之间,若浮云般。成此模样,而今观之,终是恶大于善,怒大于狂,躁多于静,全不若乡时所欣,所盼。
嗟夫!五年矣,怨乎?值否?自足矣?
——《×××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