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然而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缺乏主动性,阅读时走马观花,对文章内容没有做到深入理解和感悟,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导致学生读了很多书,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基于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进行深度阅读。
批注式阅读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经历,在文章空白处用符号或者文字记录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疑问、评价的阅读方法。它替代了传统灌输式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批注式阅读中激发自主阅读意识,提升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合理运用批注式阅读,助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教师在日常阅读教学时可以这样做:
一、预习自由批注
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时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由批注。如:通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圈画出生字词,借助学习工具,扫清字词障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主题;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语言材料,表达自己的感受;批注自己的疑惑等等。自由批注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阅读的热情,给学生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也让教师根据预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堂专项批注
预习批注既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认真预习的习惯,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深入阅读文本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以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对同一类型的内容进行专项批注。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师可以以“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语文要素为专题,以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为例,引导学生掌握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批注策略,让学生在其它几篇文章中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再遇到点面结合写场面相关问题时,可以运用批注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三、课后拓展批注
学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作为批注写下来,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文笔,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课外阅读批注训练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仅靠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极主动地运用批注式阅读方法,在课外书上批注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深入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批注内容写阅读笔记,把批注式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增加语言材料积累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是形式,用心才是关键,批注式阅读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用心触摸作者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