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遍读《被讨厌的勇气》,忽而明晰了一点——这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个体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获取幸福的书。
我们的不幸来自哪里?是谁的错?如果我们去找原因,最后总是能够找到“原生家庭”这个根。因为原生家庭给我造成了“心理创伤”,我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心理创伤真的存在吗?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已经发生的事。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同一个遭遇,如何去解释比追究为什么发生更重要。这并不是说原因不重要,而是说,我们可以问问自己,这样解释的原因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们都是为着某种目的而活着。那么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活着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困难,那么我们给自己找的理由就是,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能!一旦我们打定了这样的主意,我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不去努力了,理所当然地为失败找借口了。所以,“不幸”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之所以选择“不幸”,是因为这样选择对我来说是一种“善”——因为我不用下决心去“改变”自己,不用去冒失败的危险!
人的烦恼从何而来?——“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的烦恼来自人生三大课题即交友、工作、爱,本质上就是人际关系——你与他人的关系、你与爱人的关系、你与自己的关系。比如我因为工作不顺心而觉得烦恼,看似因为工作,但这只是表面的。深入下去问问自己,为什么工作做不好我会烦恼呢?如果我在家煮粥给自己吃,把粥煮糊了我有那么烦恼吗?是不是因为工作的不顺心让我觉得自己很差劲?这个“差劲”的评价从哪来?是与他人的比较而来吧?我是不是在乎同事、老板或客户对我的评价?……不顺心、失败会让我们有挫败感,从而产生自卑。自卑这种感觉是客观存在的,但自卑本来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臆造的。比如我个子矮,站在一群美女中间我就会很相形见绌。但事实是身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我只是低于正常人的平均身高水平而已。只有当我们赋予“个子高”就是“美”这样的价值意义时,个矮者的自卑就产生了。当然,有自卑感也不是坏事,它能让我们奋起直追,积极向上。但是,如果把自卑当做逃避进步和努力的借口,自卑感就变成了自卑情节。自卑情结就是一种回到原因论的因果关系。还有一种自卑形式是表现恰好相反的“自负”,以及借助自己的不幸来显示自己独特性的自卑,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其优越感都是虚假的。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而不是超越他人。
人如何才能摆脱烦恼获得自由呢?自由不是寻求他人认可,不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自我为中心。当然,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着。人际关系的矛盾就来自对他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课题分离”不是要隔绝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而是指要分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我们可以爱一个人,也可以帮助一个人,但是他是否接受那是他的事。“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课题分离带来的好处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横向人际关系。相对应地,批评或表扬他人都是一种纵向关系,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评价他人的方式。抛弃不评价,我们可以改用感谢、鼓励等方式。
如何才能获得幸福?那就是主动地去建立共同体感觉,当然也可以主动地割断某种人际关系。那要如何去建立共同体感觉呢?首先,活在当下,接纳自己;其次,建立他人信赖,无条件地信赖他人;再次,他者贡献。体会对他人有用。这里的有用是指,我们活着即存在就是价值,价值不是由行为决定。
人生的意义由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