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是“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需紧扣“等量关系建立”“算术与方程解法衔接”。
一、教学成效:核心目标落地
1. 等量关系建模突破:通过“画线段图标注关键信息”(如用整条线段表示“单位‘1’”,分段标注“多/少的几分之几”),大部分学生能独立找出“单位‘1’的量×(1±几分之几)=已知量”这一核心等量关系,摆脱“盲目套公式”的误区。
2. 方程解法初步掌握:以“未知量设为x”为切入点,结合线段图引导学生列方程,大部分的学生能规范书写解题步骤(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尤其对“x×(1 - 1/4)=12”这类含括号的方程,能正确运用等式性质求解。
3. 两种解法对比感知:通过“同一题目分别用方程和算术法解答”的对比练习,部分学生能发现“方程法更直接(顺向思维),算术法需逆向推导(÷对应分率)”,初步形成“根据题目特点选解法”的意识。
二、教学不足:精准定位问题
1. 单位“1”判断仍有盲区:有少部分学生在“非标准表述”题目中(如“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5,现价160元,求原价”),仍会误将“现价”当作单位“1”,导致等量关系列错。
2. 算术法逆向思维薄弱:对于“已知部分量和对应分率,求单位‘1’”的算术法(如12÷(1 - 1/4)),少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为何用除法”,仅能机械模仿,遇到“多几分之几”和“少几分之几”的混淆题型(如“增加1/3”与“减少1/3”),易出错。
3. 检验环节普遍缺失:课堂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解完题后直接写答,不会通过“将结果代入原题验证”(如用求出的原价×(1 - 1/5)看是否等于现价)来检查答案正确性,导致“计算错误”或“等量关系错误”无法及时发现。
三、改进方向:数形结合,建立模型。
放手让学生有深度的思考,在课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画、去点评、去感悟。培养学生数与形的结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