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论语》第2篇
【原文】
12.0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说:“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回答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详解】
鲁哀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六任君主,《春秋》和《左传》写到他就结束了。等到他去世,其子鲁悼公即位,便到了战国时期。而孔子,也是在鲁哀公时期去世的。
有若是孔子的弟子,字子有,所以被世人称为“有子”。
这段话里的“彻”是古代赋税的一种,大概是收十分之一的田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国征战连连,导致政治不稳,财政也严重不足。鲁国当然也不例外,老百姓的税收一加再加还是不够用,以至于出现了“年饥”,于是,焦虑的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有若“怎么办?”
年饥就是指农业收成不好,社会经济衰落不景气。
鲁哀公去咨询有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这种现状,可是有若主张他减税。鲁哀公听了就说,不要说减为十取一的税,就是征两成都还不够呢,怎么能减?
鲁哀公问出这样一句话来,说明他根本不懂什么治国理政。
在《荀子.哀公》篇中,荀子讲述了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孔子早就提醒过鲁哀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孔子提醒鲁哀公要爱民惜民,居安思危,这样才能避免“倾覆”的危险。
现在从鲁哀公又来问有若,说明他根本就没有将先前孔子所说的话放在心上。
此时有若跟鲁哀公解释,你减税以后,使老百姓的生活得到安定,生话富足起来,还怕国家不富足?相反,如果去加重税收,只能使老百姓越来越吃不消,国家的经济也会跟着越来越萧条,到时候国家又去哪里征税?
有若的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思想跟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不愧是最像孔子的儒学圣贤。
历来各个朝代崩溃之际,哪一个不是因为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才会去造反?所以,一个统治者,要想自己的国家能够安定繁荣,就应该勤政爱民,使水能平稳载舟。
从这一段鲁哀公与有若的对话中,我想到了柳宗元《捕蛇者说》里的一句“苛政猛于虎也”!
这一句“苛政猛于虎也”是出自于《礼记•檀弓下》中孔子之说。有若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思想,正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
唐太宗李世民也会经常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来告诫他的后人,可是,正是他的后人没有把他所说的这句话当作一回事,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从此使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才会有了后来杜甫的“三吏”、“三别”;有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还有了白居易的《卖炭翁》。
这些诗文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老百姓的生活富足了,每个人的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而政府的财政自然也会跟着富足起来。反之,如果老百姓贫穷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社会秩序就会难以维持。
也正因为鲁哀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最终他才会落下一个“被赶出鲁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