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三年级学生由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他们对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早已有了感性认知基础。因此本课选取空气和木块与水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和发现空气新的特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本节课共安排了三个活动:
1.捕捉空气。伸手感受不到空气,也抓不住,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抓住空气去感受呢?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就地取材进行捕捉。
2.传递游戏。提供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碗,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容器传递空气、水、木块三种材料。
3.通过一系列小活动发现空气新的特征,并讨论固体、液体、气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通过几个班的授课,具体反思如下:
①学生在讨论选择什么材料捕捉空气时,没有关注到原因,从而忽略了学生潜意识里已经知道空气容易泄露的特点,也没有给出正确引导,导致部分小组在后面的传递游戏中选择用塑料杯来盛放空气。在之后的教学中,及时让学生说出材料与方法后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空气的特点,后面基本上没有人用塑料杯装空气,而是自封口塑料袋。
②在传递游戏中,有些小组用塑料碗或者自封口塑料袋装水进行传递,最开始只是在游戏结束后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未给出具体原因。反思之后,在后面的班级中,带着学生就木块、水和空气依次分析了特点,从而如何选择最优的容器进行传递,行的理由是什么,不行的理由又是什么,让学生能够从这个游戏中去初步感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在第三个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很轻,通过对比一大袋空气与一支铅字笔同时同高度落下谁先着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但是这样做是否科学合理我认为存在争议。虽然就现象而言,学生可以马上认识到是空气很轻所以下落速度慢,但是空气和笔本身从质量、密度、体积等多方面都是不同的,这样对比合理吗?不过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可以立马抓住重点,还是选择这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