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木铎传金声,砥砺写华章。在重庆培训的七天日子里,观摩了声名远播的谢家湾学校、重庆八中、巴蜀中学,育才学校、南开学校等名校,它们均是闻名遐迩的树人学校,大气磅礴,历史厚重,校训简明意远,校园精致雅正,无不呈现出高端大气、高远深邃之育人气象。观摩中,行,每至一处;心,必有所动;笔,即刻成文,各为一段,连缀而成,美其名曰:渝地之行“八段锦”。是为记。
【一】
名校之名,始于文化大家之目光深邃、志向高远,终于高质量发质和高品质立校。名校正是在创办者之大格局、大胸怀、大志向之影响下,产生了一批又一批国之“大先生”,陶行知成就了重庆育才中学,张伯苓成就了重庆南开中学。因为他们的远见和卓越,才使校园充满了民主、自由和梦想。所以,做真教育、做大教育,就不必事事束缚于规章制度,毋须处处画地为牢,受制于条条框框。中规中矩的学校,培养不出创新创造的英才,依规依矩的师生,成长不为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
作为一个有志向、有梦想的校长,不能拘泥于繁琐、杂碎的小事,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融合创新、追求卓越,要心有大我、心怀天下、立志育人、发奋引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实现宏大的办学思想,要有充沛的教育精力、崇高的教育精神,不怕做不成,就怕不想做、做不到、不会做。稻盛和夫说,校长有三类:自燃型、不燃型、可燃型。也有人说当下的校长有三类:守摊怕乱型、守正创新型、冒进蛮干型,你是哪一类?
【二】
花木逢春霖,学苑竞新芬。一所学校应着眼于培养师生的浩然之气、读书之趣、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应持续不断地引导师生沿着一种精神做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较之于重庆八中和谢家湾学校,我们要思考我们缺少什么?我们不缺知识和思想,我们缺获取知识和孕育思想的沃土,缺引领师生大进步、大发展、大成长的领导。
立足本校,心量当地,借鉴名校,放眼全国。我们对名校的成熟做法、特色不一定能学得到、描得像,但其干大事、干长远之事的精神、胸怀、眼界和胆识皆可学、可践、可复制。南方校园花木泛翠,以灵秀见长,北方校园高天厚土,以浑厚独居,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立足本土,让长处更长,特色更特,应是办学的永恒追求了。
【三】
融合创新,追求卓越,是时代之需,更是我们面向未来的思考和远足。重庆八中的智慧云课堂,让人眼前一亮,同步传输作业,即时批阅指导,正是我三年前的幻景,但其成本昂贵,可能无法时时应用,也不能人人拥有,据我的认知,全国尚未有一校能做到人人有平板机、室室有智慧云。梦想须有,慢慢来,让灵魂跟得上时代,每年规划4室,十年即可实现。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有一帮忠诚,团结、乐业敬业、纯粹的教职工,有了他们主动、无私的付出,才会有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学校要善于搭建平台,让每个人都会被看见,每个人都会被尊重,每个人都会被激发,让想干事的有激励、能干事的有鼓励、干成事的有奖励。不妨每年举办一届感动学校的年度人物报告会,让更多的人获得学校肯定、师生信赖,他们会干得更主动、做得更智慧、学得更多元、志趣更坚定。鼓励每一个人都想为学校多做点事儿,多分担点责任,而不是逃避,不是抱怨,不是诋毁。
【四】
五育并举,智育是关键。如何保证优良升学水平的同时,更好涵育理想信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发展学生未来竞争的学习力。如何保障教育创新的活力,让学生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输入,而是更多增添学生面对未来挑战中的定力、坦然和勇气。这些都是亟需我们思考的问题,未来教育倒底是什么样态?我们应该如何定位?“科创激趣、美育浸润、体育焕志”三驾马车无疑是极好极简形式。“阅读、写作、习字、思维导图、实验教研”教研“五张名片”看来是正确的存在。
【五】
没有想明白,就不要出发。一切工作都应有预设、有预期。有些事,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有些事,须旗帜显明地设计路线图。不管什么样的路,走一段,回顾一段,要常回首、常复盘,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走,走向哪里?
所以,每到一校,我们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教育不是空谈理论,不是谁写得华美、讲得精彩,谁就占据了质量的制高点。而是,谁真正把心思花在了老师成长、学生成才上,谁脚踏实地地为师生的未来发展做了和正在做着改变命运的务实的事儿。只要师生的眼神、言行逐渐灵动起来,我们的教育就会逐渐看到远方的风景。
工作中,我们往往会被一些小事、琐事牵绊了发展的眼光,也常常会拘泥于“不出事、快干事”的微观目标的追求,而迟滞了发展学术的思维。我想,真正实现学术思维超越事务思维,让一切思维课程化,学校的大小事儿都会烙上文化的符号而大放异彩。
【六】
育才学校的体育、美育、科学等学科教育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必说体育场馆之大,也不必说音乐器材之全,单说体育场上驰骋的足球、篮球健儿们,就让我无限感动。我静静的站在旁边,看他们因运球、跳投而随之有力飘动的黑发,因抢球断球而灵动穿梭的身影,我的周身也活力四射了。青春荡漾,朝阳喷勃,青年该有的样子,都在这儿。这是我喜欢的教育样态,也必是每一个有国际眼光、教育情怀的中国人所喜欢的教育模样。
我们知道,文化是最基础、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陶行知先生是育才中学的创始人,陶行知先生文化馆全面呈现了先生山高水长的一生,事迹感人,馆藏丰富,设计简明大气,颇撼人心。从大家都纷份拍照、寸步寸行的情志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大先生的敬佩和无上敬畏无不源于其周身蕴藏的深邃的思想和博远的文化。这位深受杜威影响的中国人,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的教育精神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廉洁之风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教育影响力。可见,文化引领是所有教育人的共识,文化是最能触动所有人灵魂深处那个敏感点的根须。
【七】
学校不必有那么多的理念,教育不必有那么多的改革,师生不要那么多的折腾。想办学,就把一件事持久地做下去,做到极致,一定会事半功倍。这件事是就是激发学生学的内驱力和外张力,学生不愿学,任何改革都是无效改革。所以我们要探索寻找让学生主动学、卖力学、拼命学,和玩游戏一样的痴迷学的法宝,如此,教学方成。那么,这个捷径是什么,今日终于找到答案,那就是信息化式的智慧教育。做好智慧教育也非易事,需要强大的设备力量支撑,需要教师观念的彻底改变,需要精准分析数据的能力匹配。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画像,如上课的注意程度、记笔记的频率和时间、回答问题的态度及准确率等等。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会帮助老师全方位了解学生,一如医生通过仪器对病人的各个痛点进行检查分析一样,知其然才能对症下药。机器本无智慧,是人的智慧的体现,研究学生的学,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需要教师学习新的技能。但智慧教育永远不能代替教师个人,正如再先进的医疗设备也永远无法代替医生一样,教育是有温度、有情绪、有创造的事业,冰冷的大数据需要教师用耐心、热心、爱心温热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八】
信息化发展、数智化赋能的今天,信息科学的应用是大势所趋,虽然说,信息市场千变万化,信息科技日新月异,但真正在校园里能普惠“众生”的不多,且学生的应用次数和时长也有限,不能掰了玉米丢了西瓜。
人工智能终将对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将不单纯在课堂上老师干巴巴的教,而将追求从互联网上主动去获取大量的知识。学校将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内容必将从单科走向综合,教师角色将从知识的搬运工转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人生而无知却不愚蠢,是无效的教育把人弄愚蠢了。学生整天封闭在校园,死记硬背成了标配的学习生活,偶尔听到一堂精彩的讲解,就会焕发青春。如果我们给不了学生需要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还固执地满堂灌。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结语】
渝地之旅,陪都之行。连日阴雨绵绵,夜晚大雨不断。看,壮阔山城,大地葱茏一片。听,西部放歌,首长擘画开发。一道道山路兜兜转转,一条条江水浩荡两岸。万家灯火映青山,轻轨行走云端,火锅飘香醉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