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7 星期一 晴
1. “混”吃早餐
为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倡导的“厉行节约”的号召,学校食堂严格控制每个班的饭菜量,力争做到不浪费。为此,今早就出现了炒粉不够的情况。
分完早餐后,开始清点没有领取早餐的同学。拿着报名单,一个个对号入座。在找到小轩的时候,他正埋头津津有味地吃着鸡蛋炒粉。
见到他吃得有劲,我走到他面前,有些诧异地问:“你家长没有给你订早餐,你知道吗?”他抬起头来,望着我,摇了摇头。
我接着说:“难道你家里人没有告诉你吗?”他又摇了摇头。
“你今天早上在家里没吃饭吗?家里没做饭给你吃吗?”小轩很实诚地说“没有”,我不禁有些无语,瞧这家长,是上个星期“混”上瘾了?
“你上个星期每天也是在学校吃的?”为了求证心中的想法,我继续问道。只听小轩理所当然地说了声“是”,我彻底不淡定了。
还记得9月1日报名那天,我问家长是不是要让孩子在学校吃早、中餐,班上只有三个家长说不订早餐,当时还说他们家在学校附近,我想着这也能够理解,订不订早餐和中餐是自愿的。只是上个星期只上了三天学,我忙于处理班上在紧要上交的任务,吃饭的时候便没有点人头,不想今天一查还网住了一个。
于是,我对小轩说:“你明天早上在家里吃了饭,再来上学。”他淡定地点了点头。随后,我打电话询问小轩的妈妈,她在微信里这样回复:孩子吃了几天早餐,我发红包你,他有点挑食,他奶奶说早上吃了去上学,他可能不知道,看到别人吃就以为,不好意思。我回复:这个倒不用,告知一声。
到这里,这件事就结束了。从小轩妈妈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之前我所猜想的并不是事实,看来我有点小人之心了。事情和谐地解决了,家校没有因此产生隔阂,我宁愿相信家长说的,这样没有猜忌的相处才会给我们以后的家校共育带来更多美好的可能。
另外,这件事虽小,但也提醒我:做好一年级的班主任要操心的事儿挺多,孩子小,什么都不会,理解能力差,有时还会出现“乌龙”,更需要老师细心教导,耐心帮扶。
2. 我错过了新生入场
早上吃过早餐,我们一年级四个班就开始整队,准备参加今年的新生入学仪式。
等队伍走到指定候场地点,数学陈老师提醒我:“三支铅笔带了吗?”我才想起几分钟前德育组长交代的事情。哎,一忙起来,这么快就忘了。没有这个道具,难道傻站着吗?当然不行。看看时间,马上要进场了,此时我多么希望陈老师主动提出到教室去拿啊。可是,人家很明显的不想去啊,怎么办?
犹豫了十几秒,我咬咬牙:还是自己亲自回教室拿算了。谁叫我是“名正言顺”的代理班主任呢?总不好叫别人替你干班主任的活儿,而且还是她不太想做的事,这样人家心里肯定不怎么舒服,不利于以后的相处。
眼看进场就在眼前,而且我们一班是第一个在全校师生的注视下经过主席台的。我扫视了一眼队伍,看到陈老师站在班主任应该站的前方,我让她顶替我带着孩子们进场,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看到她流露出来的些许求之不得,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在我刚进教室的时候,主持人介绍新生队伍的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我看不到班上的孩子们当时是个什么样,但我想象得出,其他老师一定疑惑为什么不是我带着新生入场。说起来,还真是有些小遗憾呢。
事后想想,其实,班主任除了和学生和家长打交道以外,接触最多的就是搭班的副班主任老师了。人和人的相处,是个非常复杂的命题。实际上,很多同班的老师之间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样非常容易破坏一个老师在学生眼中的形象。
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科任教师,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讲,都是挑战。我想,班主任要想调动科任教师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妨给她一个舞台,让她在大家的目光中聚焦,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