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1]……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周易·坤·文言》)
【注释】
[1]德方:指地方。古人有“天圆地方”之说。
【解读】
乾、坤两卦,分属天、地,代表阴阳。两者的关系至为密切。在其运动变化中,又往往表现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从而具有其生命力。
《易》坤卦《文言》所说的“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是谓坤道顺承乾道而行。张介宾《大宝论》说:“夫阴以阳为主,所关造化之原,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其《真阴论》又谓:“盖阴不可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阴无以载气也。故物之生也生于阳,物之成也成于阴。此所谓元阴元阳,亦曰真精真气也……此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也。”其所论说,合乎《易》理。
又如,坤卦《文言》所说的“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体现了其柔中有刚、静中有动。元代朱丹溪论人身脏腑精气的升降,以为“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脾居其中。脾土“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格致余论》),促成了心肺之阳及肝肾之阴的升降。可见其所论述受《易经》哲理的影响甚深。
【参阅】
《格致余论·鼓胀论》:“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