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量词,我们汉语中比较难的是量词,比如一颗蚕豆、一枚硬币、一列火车、一张白纸、一匹白布,这些量词都很难用,外国朋友要学好就是难上加难了。这些量词和翻译背后的哲学问题是什么?比如为什么一定要有量词?没量词洋人也能说话,咱中国人为什么要说量词?从哲学角度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还有翻译,世界上存在着完美的翻译吗?同样一段古文,A老师和B老师翻译出来的就不一样,哪个为准?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修辞的问题,比如像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你还真以为有人头发可以三千丈长?不可能,但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语言里面接受这种讲法?
比如隐喻,“那头老狐狸又骗我了”,你明明知道他不是动物,为什么还说他是狐狸?但是这话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知道这个老狐狸指的是谁。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的语言可以没有隐喻吗?
像隐喻、反讽、夸张这些修辞手段,是怎样在我们的语言里面起效的?这个问题一头连着哲学,另外一头是连着我们的语文教育,所以在讲到这些话题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我们日常修辞的用法和我们哲学素养的培养相互打通。
讲到这一步,关于语言哲学到底该干些什么的导论性的介绍就到此为止了,也非常欢迎朋友们能加把劲,和我一起完成《每天学点儿逻辑学》之五大版块的最后—个版块,也就是语言哲学,从此我们就做一个说话清楚明白的人,而且通过说话的清楚明白,来使得我们的思维也变得非常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