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了《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的第二章第二节(明确教学构想)的第一点——任务驱动型教学构想。
首先,李老师强调,教师在研读教学用书之后,还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实际交往中,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应该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过这本书,有哪些兴趣点,有哪些“前见”,有哪些疑难,希望从本次学习中得到哪些收获,等等。
当我们对“所教的书”和“要教的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后,该如何从整体上构思教学安排?这种构思便是“教学构想”。
任何教学构想都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整本书专题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两个。第一,以专题研究为核心,读懂、读透“这一本书”,亦即建构“解释性理解”。第二,通过读懂、读透这一本书,建构读书经验,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把整个教学周期划分为若干“课段”,把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到不同课段中,再进一步分配到一个个课时里,以避免以课时为设计中心的短视行为。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构想
任务驱动型教学构想即用学习任务驱动专题教学的整体安排,每个课段都围绕一个关键的学习任务展开,这些学习任务彼此关联,层层递进,直至引导学生完成整个专题学习。
构思教学时最不可取的是就是直奔主题,上手就让学生做专门的研究。要像教师研读教学用书那样,从熟悉书籍内容做起,让学生扎扎实实读书,一步步产生兴趣,有了研究愿望和方向,再正式开始专题研究,这种“前奏”是专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学生研究能力有限,刚刚接触专题学习时,对“何为研究”“如何研究”等基本问题还没搞清楚,不适合一下子给学生太多精读材料,要让他们从小的研究做起,逐步增加阅读材料,扩大研究范围。
【我的思考:专题教学不能急,要先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再探究专题。专题教学是教学中的“高潮”部分,在此之前需要“前奏”。】
基于上面这两个特点,对一些文本熟悉度较低、阅读障碍较多或写作风格比较独特的作品,或者篇章相对独立的文选式集子,教师可以增加“操控”的程度,多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任务,用任务来划分课段。由易到难,帮助学生熟悉作品;由少到多,帮助学生学会研究,从而实现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对阅读难度不大、文字量不多的作品,如果学生刚刚接触专题教学,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
【我的思考:普通初中学校的班级尤其适合用这种方法。】
对此,李老师列举了两个他的两个专题教学构想案例:《边城》和《朝花夕拾》。这个案例都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值得所有想走近专题教学领域的语文教师学习。
【我的思考:以后研读经典名著时,也要像李老师这样,把专题教学构想写出来。其实,这些专题构想与作业设计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