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言:这是我在阅读后整理的阅读笔记,供工作忙,没有时间细读的人进行阅读。
阅读书目《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
原书作者:吴欣歆
阅读视野要求
一、阅读视野的内容领域
(一)文学
文学类作品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大类,以小说为主,而小说的功能则体现在小说有较强的写实功能,可以记录彼时彼刻的生活图景;小说提供了看世界的多元视角,可以让读者更为全面地关注与思考社会;作者创作小说,是对世界的加工与创造,读者阅读小说可以实现二次创造;小说作者采用平视视角与读者交流,带给读者舒适的心理体验。
所以,总体看来,文学世界呈现的复杂现实与人性,为学生展示了真实的社会与心理图景,可以帮助他们在对比参照中完善、优化思想认识,走向更好的自己。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文学经典可视为学生阅读的核心内容领域,是学生思想发育的重要平台。
(二)科学
科学作品也必不可少,阅读科学经典的必要性则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考;能够让学生看到别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精炼之美,体验逻辑、推理、实证等思维方式;领略科幻作品如何在科技世界中揭示人性的美好与丑恶。
(三)历史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学生阅读历史能够了解历史规律,形成历史观念,用历史的思维方式面对和处理问题。
(四)传记
传记能够带给学生生命价值的正确引领:传主经历的真实性决定了其精神震撼的真实性,增加了教育真实发生的可能性;人格气度的经典示范;思想历程的深切体验:看到“名人成为名人”的探索、认识过程,对学生的产生深刻的影响;职业生涯的真实感受:传记的真实性决定了学生在其中看到的不只是伟人的伟大,还有伟人的平凡甚至不堪。学生从中看到真实人生,从中汲取成功的力量。
二、阅读品位的发展提高
(一)阅读对象
内容上:侧重经典。审美期待的层次是阅读品位的决定要素之一,家校要选择经典,用经典帮助学生建立选择标准。
形式上:侧重传统纸媒。新媒体阅读终端附带大量链接,阅读带有跳跃性和发散性,加重了碎片化阅读的负面影响。
(二)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从阅读中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获得知识的力量,在人类的智慧中找到自己,发展自己。“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韩愈
(三)阅读收获
第一步:通读阶段勾画关键词,重点关注表现作者意图的核心概念或者关键词。
第二步:回顾梳理阶段摘取各部分的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
第三步:连缀作者的关键词,用作者的语言表达对作者思想的理解。
第四步:写作自己的阅读心得,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选择书目的基本原则
(一)阅读内容的挑战性
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会阅读”,进而“从阅读中学习”,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超过自身现有阅读水平的书,手指测量法,3-4个为宜,5个则难度过大,不宜现在阅读。但也要区分,会干扰阅读却不影响阅读主干的可以忽略不计。
(二)阅读取向的多元性
阅读内容的选择:选择指向阅读内在动机和意向的书。
阅读姿态的呈现:养成学生“鉴赏者”的姿态,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
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适应能力:阅读文学类文本,侧重关注鉴赏过程与收获;阅读信息类文本,着力关注理性思维和分析方法,带有更明确的使用性目的。
(三)对教学的启示
建议学生自我提问:这本书跟以前读过的书一样吗?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与方式阅读这本书?同时提醒学生不能只关注某一类、某一位、某一领域的书,要努力寻找“不一样”的书,关注不同内容领域、不同文本类型、不同呈现方式的作品,实现阅读取向多元。至于阅读价值的确定性:建议学生首先选择目前最需要的书,厘清学生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供书单。
最终目的:找到自己的“阅读趣味”,认识到偏食才是正常的,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帮助学生更早地认识自己的阅读状态,更早地形成自觉调整的意识,找到自己的阅读趣味,形成良好的个性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