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五代十国前蜀的时候,许宗裔在剑州任职。
下辖的百姓有被偷窃的,当晚点上清点了失物。等到天亮去报官。官府抓到一个人,发现了失主上报的赃物,各种丝线。
许宗裔开始讯问。嫌疑人就开始喊冤,说那些丝线都是自己的东西。失主就说那些丝线都是自己被盗的赃物。
许宗裔就命令两家将纺车带到堂上,比较纺出丝线的大小差异,发现两家出产的丝线都差不多。
许宗裔再问:“你们胎心都用的是什么?”
双方一个说杏核一个说瓦片。许宗裔当场剥开查看,发现胎心是杏核,和嫌疑人说的一样。
这样一来,真相大白。报案人承认了冤枉他人的罪名,办案的捕快则承担了严刑逼供的罪过。相对的,许宗裔挥挥手就替别人洗刷了冤屈。,
旧集没有说出处。验赃事又见证慝门。
02
原文
王蜀时,有许宗裔守剑州。
部民被盗,灯下识之,迨晓告官。捕获一人,所收赃物,唯丝丝绚絇紬线而已。
宗裔引问,缧囚诉冤,称是本家物,与被盗人互有词说。乃命取两家缫车,以丝量其大小,与囚家车軖同。
又问:“紬线胎心用何物?”一云杏核,一云:瓦子。因令相对开之,见杏核,与囚款同。
于是被盗人服妄认之罪,巡捕吏当考决之辜。指顾之间,便雪冤枉。旧不着出处。验赃事又见证慝门。
03
补
王蜀:即前蜀,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因为由王建所建立,所以也被称为王蜀。
迨(dai,四声,待):等待。
缧(lei,二声,雷):捆绑犯人的大绳索,这里应该是名字用作动词。
04
感
这个故事出自北宋孙光宪撰写的《北梦琐言》。《北梦琐言》和《玉堂闲话》差不多,记载的都是唐晚期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史事。《太平广记》收录了大量《北梦琐言》的内容,《旧五代史》也引用了很多《北梦琐言》的内容。
不得不说,科技下的检索实在是太轻松了,像我这种人随便敲敲键盘就能找到郑克找不到的出处。
按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这个原本被盗的人应该是被反坐了。就我个人的看法,如果这个事不是构陷的话,窃以为谈不上诬告。这里的关键是要看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抓到的。
按我们现在的情况,失主提供线索,这很正常。但是,这只能算是线索,并不能锁定罪犯。官府直接就把人抓走这非常不科学了。就是,官府可以去找人了解情况,但是不能直接逮捕。
所以,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反坐这个罪名可能是有点不科学的。不过,毕竟是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不科学才是科学的。要是封建社会什么都科学了,那还需要发展到现在么?